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为何不战而败?野史趣闻

2018-11-01 22:41:30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族先后在中国的北方建立政权,与南方的东晋流亡政权隔江而治,其中氐人苻坚建国大秦,史称前秦。

苻坚

苻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的时代,灭前燕、前凉、代,伐西域,实现了中国北方的完全统一。作为一位无比认同汉文化的胡人,他听取谋士王猛的建议,积极进行汉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等到他统一北方的时候,已俨然把自己看作了汉文明的代表,正宗、统一的意识使他对灭亡东晋蠢蠢欲动。

公元383年,苻坚枉顾谋士王猛临终前的忠告,悍然发动了意在吞并东晋的侵略战争。此时的苻坚志得意满,踌躇满志认为统一天下非他莫属,于是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与东晋交战,战役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八十余万前秦军竟然败给了八万东晋军。

淝水之战

然而兵败的过程却十分具有戏剧性:

当秦晋两军对峙在淝水两岸时,晋军派遣使者对秦军统帅说,贵军临水布阵,前有淝水之隔,无法施展,不如稍稍退后,腾出地方,等晋军过岸两军正好一决雌雄?苻坚满不在乎的答应了晋军的要求。一声令下,前秦军开始后退,谁知一退不可收拾,后队变前队,人人争相逃跑,士兵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无人能够阻止,百万前秦军队一触即溃,真是兵败如山倒。8000刚过河的晋军岂能错失良机?于是乘势追击,大败前秦军,刚刚拉开序幕的淝水之战,竟如此结局。

前秦—东晋版图

那么问题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怎么会败给仅有八万的东晋军呢?

1.苻坚谋士王猛生前是坚决反对发动灭晋的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王猛认为时机未到。东晋虽是流亡政权,但仍是汉文化和正统的代表,得到了江南士族和北方流亡士族的拥护。一旦发动战争,江南士族和北方流亡士族必将誓死抵抗。这是其失败的外因:刚愎自用,时势不明。

2.苻坚虽然决心进行汉化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进程,北方的统一是在其武力强迫下的统一,人心并未真正归附。苻坚号称的百万军队也并非全是其嫡系部队,而是由汉、匈奴、羯、氐、羌、鲜卑多民族人组成的,多数将领是异族,其心未必异。前秦军后退,原本是要腾出战场,以便和晋军决战。可谁料苻坚一声令下,军队就溃退、逃跑。这样的纪律性,根本就称不上军队,只能说是乌合之众。这是其失败的内因:内政不稳,人心不和。

3. 秦晋两军隔河对峙,无论谁先渡河,都将面对对方的半渡而击之。但苻坚却轻信晋军,后退给晋军腾出地方决战,难道不明白晋军即使过河也是背水一战,看不出东晋誓死一站的决心?轻敌如此,纵有百万大军,却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是其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骄傲轻敌,战术失察。

淝水之战

可惜可叹,一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大战,竟如此滑稽落幕。短暂统一半个中国的前秦倏忽间土崩瓦解,让人扼腕叹息。这位大秦皇帝也也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仅仅给我们留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几个成语而已。

本文作者:历史留影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