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齐国与田氏齐国的故事(两周时期)野史趣闻
话说齐国是两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始封君主是吕尚(吕尚的名字应该比较符合当时习惯,吕是他的祖上封地,以国为氏,而姜是他的姓,关于姓氏的问题,将在后面文章中详细介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但是他并未去管理这个新立的国家,不管怎么说,这个国家由于君主是姜姓,被称为姜姓齐国。那后来又出来一个田氏齐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姜姓齐国始封君主吕尚
田氏代姜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说的是春秋时陈国的一个公子陈完由于政治避难到齐国,受到赏识,后代子孙权势又不断发展,最终在第八代孙田和时废掉齐国原来姜姓君主,建立了陈氏齐国。春秋战国之交,诸侯国内卿大夫的势力不断壮大,而君主权力渐渐被压缩,其中一个原因是诸侯国之间长期战争,长期带兵的贵族不断立功受赏封地,军事势力外加财政收入都握在手中,而君主们也忙于争霸会盟,古代交通不甚便利,经常君主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不在国中,这期间国家政事就要交给卿大夫掌管。久而久之,君主成了名义上的君主,直接管辖的城数量可能还比不上单个臣子。田氏代姜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齐国扎下根的田氏也成为一个大贵族。第四代田氏宗主田桓子田无宇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对君主的公族和国人(城内的人,一般为贵族)极尽讨好之能事,给地,给钱,给粮,换取大家的支持,对其他大贵族则分而化之,联合一些灭掉或者驱逐掉另一些,当时齐国有七大家族,分别是田、鲍、栾、国、庆、高、高(两个高氏),先后灭掉了庆氏、栾氏、一个高氏。到了田桓子的儿子田僖子田乞时,更是除掉了齐国当权的国氏、高氏,自立为相,立公子阳生为国君(齐悼公)。而到了田成子田恒时,杀掉了齐简公另立齐平公。后面的正式篡权夺位只是时间问题了。

田氏始祖田完
田氏代姜这个事件影响深远,甚至成为了划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之一。
细心的朋友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史书中对于这个声名显赫的家族的姓氏的记载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写作田氏,有的地方写作陈氏,一个人或者家族怎么会出来两个氏呢?这个就涉及到音韵学的知识了。
汉语古代存在着两套系统,书面语和口语,其中正统的书面语从产生以来变化不大,而口语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回到“田”和“陈”两个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读音是一样的,清代的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舌上音”的声母变化规律。他认为现在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为“zh ch sh”的字在上古时期(两汉以前)的发音更像现在的“t d”。陈的读音和田应该比较接近,现在的闽南方言中陈的声母和田的声母还比较接近,这也是因为闽南语中是各地方言中古音留存比较多的一种。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陈完为了躲避祸患,主动改氏,将陈改为田。史记中的记载是“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并未明确说是主动改氏还是因为音相同可以互换。
另一个有趣的事是田氏始祖经历的两次占卜。史记中记载:1、陈完者,陈厉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後。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2、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後,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与京。”卒妻完。
两次占卜都预测了田完的子孙后代将成为一国之主。这也是展现春秋时期利用易经占卜的案例,左传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那么哪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姜姓齐国,哪些又发生在田氏齐国呢?
姜姓齐国有名的有姜太公吕尚,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辅佐齐桓公的鲍叔牙、管仲,辅佐三朝君主的晏婴。
田氏齐国有名的有一鸣惊人的齐威王,郭德纲单口相声中的齐国君主齐宣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田忌赛马中的田忌,杀魏将庞涓领导的马陵之战的孙膑,孟尝君田文,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的田单。
附田氏代姜的过程:
公元前671年,陈国公族内乱,陈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至齐国后为齐国田氏之祖。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无宇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等,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公元前489年,田乞立公子阳生为国君,自立为相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公元前481年,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为齐太公。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本文作者:w告别洪荒w(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