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伟人——铮铮铁骨的于谦野史趣闻
不知道英雄这个词是什么时候造出来的,但是当我看到于谦的事迹,我相信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不足为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谁都不知道,这个婴儿在之后将拯救大明江山于水火中。
少年时候的于谦,刻苦读书,志向高远,最为钦佩的人是南宋文天祥,悬挂文天祥画像于一侧,还在书斋里写下了对于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生,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这也将是少年于谦一生所践行的准则!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进士,被认命为御史,32岁时就被认命为三品官员,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去,就是19年。
这19年里,他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兴修水利,打击盗贼,深受百姓爱戴。而明朝每年地方官员都会去京城,当时的掌权人为太监王振,每个到京城的地方官员都会贿赂王振,已经成为惯例,只有于谦,两手空空,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终于,他还是被王振的党羽弹劾入狱,百姓听说于谦入狱将要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而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也都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就连当时的藩王周王、晋王等也这样上言,王振也无法,只能放了于谦。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再次大举进犯,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是,皇帝带着大批部队亲征,结果明军大败,连皇帝也在土木堡被俘。这个时候的北京,直接暴露在了敌人铁蹄之下,精锐部队尽失,军心不稳,后宫哭号一片,大臣人人自危,城中民众个个准备逃跑,这个时候的于谦,身为兵部侍郎,国家的重担,京城的安危,都在他的身上,如此巨责,谁不畏惧,从年少入仕,他也并非平步青云,也曾受人排挤,身陷牢狱,所有的这些都磨砺着他。
殉国忘生,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的信念最终使得于谦还是踏出了这一步,第二日的早朝,他力排众议,斥责想要南迁的大臣,领着京城仅剩不到十万的残兵挡住了蒙古的一波波攻击,拯救了整个大明王朝。
战争之后,明代宗也十分信任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明代宗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
他的正义还是招来小人的嫉妒,代宗死后,被俘虏的英宗还是回归了,在太监曹吉祥和石亨的诬陷下,于谦被处以死刑,听说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
于谦死后,抄家的官员去抄家,没想到,这是一项如此简单的工作,在一个从一品大员的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竟然没有多余的钱财,随后众人又发现一个门锁森严的屋子,众人以为钱财都在里面,打开后,里面只有两件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明代宗表彰于谦的功绩,赏赐的,于谦从未拿出去炫耀,反而是把他们锁了起来。
这个时候,抄家的官员,一反常态,收起了他们的嚣张,安安静静的退了出去,因为他们亲眼看到,这个被抄家的人,是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个伟大的人,更是大明王朝的英雄!
事后,皇帝也十分的后悔,但是皇帝是不能认错的,直到他死后,他的儿子,一上位,即刻就为于谦翻了案,追送谥号,忠肃,以肯定他的一生。
于谦不需要他的肯定,因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于帝国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保卫国土,拯救无数百姓的性命,为官几十年,即使身居高位,也清正廉洁,从未贪污受贿,即使清贫,也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利!
用一生来践行他的信仰,殉国忘生,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如他的诗中所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仿佛看到了那个断头台上依然坚毅的于谦。
本文作者:院子里开了不知的花(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