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十大中国历史典故!野史趣闻

2018-11-01 21:30:54

中国古代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其实在古代发生了很多奇趣又怪异的事情,有的还是你不为人知的千古真相,今日小编就带你了解更真实的古代中国!

1、史上最屈辱励志故事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积怨深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打越国,却反被越国打败,阖闾死于败逃途中。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为父报仇。他重用伍子胥和伯噽,大规模操练兵马,经过两三年的精心准备,夫差亲率人马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敌,结果大败,勾践带领所剩的五千兵马逃到了会稽,还是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越王只得派文种去和吴国议和,议和的结果是勾践夫妇必须到吴国为仆,越王勾践虽贵为君主,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忍受屈辱,答应了吴王的要求。

公元前492年,勾践把国家交给文种和一些大臣治理,自己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作奴仆。夫差为了羞辱他,就派他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一个小石屋里。勾践每天守坟、喂马、除粪、打扫,把这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没有丝毫的怨言,也没有丝毫的怠慢。夫差骑马出门的时候,他拉过马,恭恭敬敬地献上缰绳,他甚至诚心诚意地帮夫差牵着马穿过市井,这一切,让有意刁难他的夫差无可奈何。甚至有一次,夫差病了,他前去问候,为了讨得夫差的欢心,他竟然拉开马桶盖亲尝夫差刚拉的大便,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问疾尝粪”的典故。勾践三年来的忍辱负重,终于换取了夫差的信任,夫差认定勾践已是真心臣服,于是放心放他们回国。这一放,却给了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

2、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个皇帝

你知道吗,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个帝皇,但是只有7个活过了70岁,其中5个活过80岁。排第一的是乾隆老爷子,活了89岁,在位60年。第二是梁武帝萧衍,86岁,在位48年。第三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在位15年。第四宋高宗赵构,享年81岁,在位36年,偏安江南,苟且一生。第五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岁,在位35年。

3、唐朝的离婚协议书

现代剧中,离婚是不愉快的,有时甚至还要闹上法庭,在唐朝的离婚却变成了一件煽情浪漫的事情。下面是唐朝的离婚协议书: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蛾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在我国古代婚姻结构还不严密时,离婚相当自由,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自周朝开始,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建立起来。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权制家庭的基础并不稳固,如《周易》记载妻子离家出走。秦始皇巡游时发现男子招赘、寄宿女家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抛弃孩子改嫁的现象,于是才刻石颁令天下维护家庭稳定。到了唐宋时期,夫权意识不断强化,在相关法律中,女子地位低落,而且妻妾不能擅去其夫,不过在夫逃亡时,可向官府申诉离婚。

古代贵族的离婚,有一定的仪式,《礼记》中记载,不但有夫出妻的仪式,也有妻出夫的仪式,出跟被出的双方都以谦辞自责。从史料中保存的唐人“放妻书”(离婚证书)看来,当时男女的地位似乎相当平等。“放妻书”内容大体分成三段。第一段重述夫妻缘分,经累劫共修得来,本应如水如鱼,同欢终日。接着第二段描写目前的状态,由于两人个性不合,经常冲突,大小不安,六亲相怨,实在无法继续下去了。第三段写离婚的祝福,既然无法同处,不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同时祝福离婚后男女各有前程。在离婚书末尾,有的注明给女方赡养费。而离婚证书都要会聚两家父母、亲戚共同作证。从唐人出具的“放妻书”来看,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协议离婚”,尽量好聚好散。



4、古代官员工资单

汉朝:建立了实物和钱币兼具支付的俸禄制度

汉代官俸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尤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于是出现了将谷粮折算为钱币发放的形式。实际上西汉时大多以钱币支付,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魏晋时期:俸禄多以实物形式支付,西晋开始实行占田制

魏晋时期群雄割据,民生凋敝,俸禄混乱。曹魏时俸禄以布帛和米、麦等实物支付。西晋时官俸以日计算,按春秋两季发放,支付形式有米、绢、绵、钱、菜田、杂役等。为了优待官员,并从西晋开始,实行占田制,官吏按品占田,一品五十顷,以五顷为差等降,至九品十顷,此制直到明朝始废。北魏初期百官无俸,贪污成风。

东晋陶渊明辞去了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彭泽县县令。按照《晋百官注》记载,当时县令的年薪是四百斛,按月发放,每月米十五斛,钱二千五。十五斛米除以每月三十天,恰好是五斗米。无论怎么讲,这份收入不算是太低。

唐朝:高官不仅能领取包括禄米、俸钱和职分田等俸禄,还享受诸多特权

唐代官员根据品级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唐代官员有散官与职官之分。以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相当于当今的各部部长)为例:每年禄米400石,职田9顷,杂役38人,每日发常食料九盘(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约合每月8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费工作午餐,每年元正冬至各赐绢5匹、金银器、杂彩不等(包括夫人),依据品级国家配发至少五种不同场合的服装(包括全套衣帽鞋带配饰);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给营墓夫60人役使10天,按品级配给丧葬所需一应器物,赠绢、布、绵等100段,粟百石。遇有特殊情况,还有赏赐。一般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业绩突出者可加俸禄,反之则减扣。

有人算过一笔账,正三品京官全年收入相当于现今的过百万元;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后被贬做江州司马(五品官),月俸四五万,就这个工资也相当于现在的一万五千元。

宋朝:超级富国对公务员实行高薪制,高级公务员们富得流油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百官除正俸外,还有禄米、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衣食及工钱也由政府“埋单”。除以上薪饷外,各种福利补贴名目繁多,计有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

超级富国宋朝对公务员实行高薪制,宋朝高级公务员们富得流油。据考证,王安石在当宰相时光配发仆人就有100人,其月薪折算成现在也达到九万元,而清官包拯担任开封府伊时的年薪更是过千万(可与平安保险公司老总有一比)。

明朝:官员工资过低,导致腐败成风而难以根治

明代官秩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据此分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石,俸钞300贯,从九品禄米60石,俸钞30贯。后来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只给少部分米,其余的折合成钱。由于物价上涨以及折算不合理,官员的实际收入变得很有限。

海瑞因为他的清廉与刚直而被后人称道。海瑞死时,身后只留下银子十几两,不足以办丧事之用,这对于一个高级官员,尤其是明朝几乎无官不贪的大环境下的高级官员而言,可谓异数。嘉靖三十七年(1558),时年已经45岁的海瑞,出任浙江淳安县令一职。七品知县每年的名义工资是90石大米(折算月薪为现今的1840元),这个标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和执行的。但由于折色,正七品的县太爷每年实际领到手的是12石大米,27.49两银子,360贯钞。而其中的360贯钞,名义上顶了36石大米(10贯钞折俸1石),但是由于钞法不行,货币严重贬值,这笔钱在市场上未必能买到4石大米。这样计算起来,一个知县每个月的工资也就1130元,可要知道当年的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海瑞在淳安任上,只能是穿布衣吃糙米,连所食用的蔬菜也是由他和家中唯一的老仆人亲自耕作,把县衙后院当成了垦荒的南泥湾。有一次,海瑞的母亲过生日,他破天荒地买了二斤牛肉为母亲祝寿,这消息传到了他的上司、总督胡宗宪耳朵里,也把这当做笑话讲给别人听:“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亦。”

清朝:以养廉银名义发放的额外补助,要远远高于其岁俸

到了清朝,官秩从十八级减少到了十级,但初始给予官员的俸禄好办了哪儿去。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另按俸银每两给俸米斛。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这个标准是很低的。康熙时御史赵上奏说: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计每月支俸三两零(即三两多俸银),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

养廉银的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往往超过正俸的十几甚至几十倍,成为官俸的主要部分。而且这养廉银并不一定“一成不变”,它因时因地因财力和官缺等有所差异。比如说作为从一品的总督,其俸银也就180两,而养廉银则有1.5-2万两,棋品县令俸银为45两,养廉银为600-1200两,九品芝麻官(主薄)俸银只有33.1两,而养廉银也有数十两到400两不等。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官吏的工资虽不高,但额外的补助惊人啊。清代的武官除岁银和养廉银外,还有薪银、蔬菜烛碳银、心红纸张银等,不过他们比地方文职官员少的多,从一品的武官提督所有的加起来每年才2600多两,比同级的总督少多喽。怪不得清朝人都争做文官的呢!

5.秦始皇并未统一中国

秦始皇灭了六国,但并未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卫国。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卫国人,这两人对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保留了他们的祖国。

6、项羽没烧过阿房宫

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与秦二世在位时兴建的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阿房宫遗址中也未发现火烧的遗迹,因为从始至终就没建成过!这与《史记》中“阿房宫未成”以及书中没有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相吻合的,项羽就这么被冤枉了。

7、“红颜祸水”到底是指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一位绝色美女使三个国家兵祸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分崩离析。尽管有人称她为“祸水”,后世却始终把她当作主宰桃花的神仙祭拜。这个女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

8、伍子胥得少女救助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为此伤感不已,在石上血书:“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伍子胥领兵攻入楚国首都,特地在江边用黄金塑少女像纪念她。所以“千金”就成了对未婚女子的敬称。

9、筷子的来历

一次,商纣王用餐,妲己尝到佳肴太烫,调换不及。妲己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玉簪将菜夹起,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深感享受,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有了筷子。

10、洪秀全有80多个妃子,自己都认不全

洪秀全早就迷恋后妃成群的帝王宫廷生活。洪秀全80多个妃子,都认不全,只能编号,完全实现数字化管理,清朝嫔妃最多的乾隆爷也只有50多个。“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称:我有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9岁时就给我4个妻子。洪秀全到底有多少个美女?有一本书叫做《江南春梦笔记》记载总计有两千三百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他一个人!

本文作者:宝梵环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