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薰器具发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野史趣闻

2018-11-01 21:37:23

香道与琴棋书画同源,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一可养生,是生存的滋养;二可养德,是生活品质的良助;三可养性,是生命超越的桥筏。中国人以香为载,修心自省,物外高隐,坐语道德,一派雅人深致。

说起香道,自然离不开香道器具。古代把熏香的器具熏炉和熏笼,统称为香熏。熏香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可没有现在人那么高雅,熏香的职能就是驱赶蚊虫,它大概长这个样子。

汉代

虽然形状古拙,但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了汉代,香文化开始发展,香薰器具自然使用得比较多。这时的熏笼是一种可以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用作烘烤和取暖,可熏香、熏衣被。竹篾条在编织时稀疏有孔洞,多以花纹饰之,便于热力的发散。熏笼的式样多种多样,大小方圆各不同,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从未间断。

除了熏笼,汉代最流行的香熏器具为博山炉。在炉中放置各种香料点燃,烟气从盖上的镂孔冒出,除了能消除室内污秽之气味,袅袅香烟也能营造出一种空远寥廓的境界,给压抑沉闷的生活以精神上的慰藉,可以说是香道文化的雏形。

南朝人谢惠连在《雪赋》中写道“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在古代围炉熏香是古代士大夫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

唐宋

熏香发展至唐代时被使用得更加普遍,香具式样繁多精美。例如在盛唐时期,贵族中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

唐代以后比较流行动物形状的熏炉。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些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

明清

明清熏炉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大殿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形如金钟,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精品,亦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

当时的文人高士书案上,多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盒,以营造怡性逸情高雅意境,成为“炉瓶三事”。民间还普遍使用以紫铜、白铜、黄铜打制的手炉、脚炉,网盖上皆有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无论乡绅庶民、小姐老妪,人手一炉已成明清时代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观。

现代

在现代,香道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像赏画、听曲、品茗一样。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是很多人选择放松身心的方式。香具式样繁多,别具一格,例如红木香具。选材上有名贵也有普通大众常用的木材。

黑梓木,木质轻而耐腐,木理优美并带光泽;不开裂,不伸缩,切面光滑,抗腐性较强。黑梓木算不上名贵木材,但是却非常耐用,耐热性和硬度很高,是制作成熏炉的不二选材,价格也可以被大众接受。

本文作者:阅闲匠品(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