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版琅琊榜,李治与长孙无忌(下)野史趣闻
上回说到长孙无忌在朝堂上一时无两,达到了权臣的顶峰。
现在李治想要发起反击,可是却势单力薄,放眼望去,居然没有人听命于他。康熙扳倒鳌拜,还能借助孝庄为他出谋划策站台支持,他却是孤家寡人。
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长孙无忌自己是太尉,兼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完全是大权独揽,提拔官员是三省出名单,皇帝只有同意的份,既不好自己提名,又不好违逆整个宰相班子的意见,即使皇帝想突破重重阻力、提拔自己的人,都不知道谁可以信赖。
这时李治,决定从废立皇后入手,这一手,还真的成为了改变棋局的关键,朝政的事情,很难挑出长孙无忌的错来,而废立皇后是李治自己的婚姻问题,仔细想想,很多子女反抗父母的控制,不也是从婚姻开始吗?从婚姻问题入手,是担骂名最少的,这一点李治很清楚,况且王皇后又多年没有生育子女。
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当然不会答应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人物的出现,帮助李治解开了困局。中书舍人李义府,是被刘洎马周推荐上来的,属于魏王一派,长孙无忌厌恶他,打算把他贬黜到外地去,诏书都已经拟好了,李义府得到消息,正在发愁,好友王德俭出主意说,皇帝打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只是长孙无忌等大臣不同意,如果李义府能够站出来表示支持,那皇帝肯定会对他另眼相看的。李义府眼看自己要被赶出京城,就冒险深夜叩宫要求面圣。
看到李义府后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惊喜,他们发现,原来长孙无忌没有全盘控制朝政,朝臣中仍然有不少反对长孙无忌或是骑墙中立的人,李治立刻决定不经长孙无忌同意,升李义府为中书侍郎,给群臣做个榜样,大家看到李义府不但没有丢官,反而升职,立刻明白了,许敬宗、王德俭等人马上跟进表态,支持李治废旧立新,这一下,突然在长孙无忌经营已久的铜墙铁壁上打开了缺口。
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原来李治不是没有主见的乖宝宝,他和长孙无忌是有大矛盾的,站出来反对武则天封后的裴行俭,被李治贬黜,这一次,又没有经过长孙无忌同意,满朝文武开始选边站队,等待双方对决,但是,支持李治的大多是下层官僚,上层官僚几乎都听命于长孙无忌,李治多次开会讨论,都被众臣驳回。
就在这时李治想起来李世民给他留下的一枚重要棋子,英国公李勣与长孙无忌不和,是李世民留下来制衡长孙无忌的。
英国公李勣是司空,兼任兵部尚书,是军方的元老,而李勣表态是,这是李治自己的家事,不需要问外人,李治一看军方支持他,心里有了底气,终于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
后面支持李治和武则天的许敬宗、李义府等翊赞之臣,被提拔封赏,持中立态度的于志宁等人,也被封赏,长孙无忌等人,被晾在一边,激烈反对的褚遂良等人,被贬黜出京,和长孙无忌关系密切的禁军统领程咬金用着不放心,先是外放后是罢官,除掉长孙无忌在禁军中的势力,就不怕长孙无忌再来一次拿手的“玄武门之变”了。
李治自己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证,对长孙无忌的绞杀就马上开始了,李义府刚上任不久就开始贪赃枉法,被长孙无忌派人告发,李治明明知道李义府手脚不干净,但还是护着他,反而把告发他的御史贬黜,这下众臣都明白了,只要跟着李治干,就算是违法乱纪也不碍事,照样会被提拔。
后来,越来越多的官僚放弃长孙无忌,开始支持李治,长孙无忌一派接连被贬出京,长孙无忌的羽翼被剪除大半。过了几年,有人告发韦季方等人结党营私,许敬宗发现机会来了,他要趁机扳倒长孙无忌,把案件扩大化,逼迫韦季方承认长孙无忌要谋反,韦季方本来也就是结党营私,罪不至死,要是承认窜通谋反,那是灭族的大罪,韦季方说什么都不承认,许敬宗只能自己编造,证据不能服人。
但是,要坐实长孙无忌谋反的罪名,是李治自己的意思,李治当然要顺水推舟了,李治没有召见自己的舅舅,给他申述的机会,也没有找中立一些的大臣去一同审理案件,这样的态度太明显了,群臣自然明白,长孙无忌当年也是这样陷害他人的,群臣也知道,李治相信长孙无忌谋反,他们当然会表示同意,于是,长孙无忌回天乏术,他的派系被连根拔起,该杀头的杀头、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其他的都大换血,换上了李治的自己人。
从此,君权彻底战胜了相权。
本文作者:蓦然随笔(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