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一代名相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竟是这样(上)(152)野史趣闻

2018-11-01 20:37:41

一切就这样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的一天,有人向唐高宗传递了一份密报,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拉拢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

放在平时,这根本不是啥了不起的事儿。虽说理论上结党是朝廷命令禁止的行为,可不允许不代表不存在,大臣们为了彼此间的利益,总会以各种形式,千方百计地去强化自己那个朋友圈。

对于这一点,皇帝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下面多几个小团体,某种程度上反而更有利于皇帝在上面施展手腕。

所以,哪怕韦季方确实有结党营私的行为,也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李治接到密报之后,接下来的举动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当即指派许敬宗前去审理此案。要知道,此时许敬宗的权位早已经今非昔比。由于政治正确、办事得力,显庆四年时,他不仅被封为高阳郡公,而且担任中书令一职,成为新一届宰相班子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派自己亲自出马去审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破案子,聪明的许敬宗立刻便在心里琢磨出了门道。

皇帝真正想要对付的,肯定不会是韦季方这种小虾米。借题发挥,一举扳倒长孙无忌恐怕才是题中真意。

确定了办案思路,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想办法把长孙无忌扯进来了。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案莫过于让韦季方亲口说出长孙无忌的名字。不过韦季方也确实是个实在人,虽然在监狱里被打得死去活来,但也一直没有让许敬宗如愿。

韦季方不傻,他知道如果不按许敬宗的意思表达,继续死扛下去,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如果按照许敬宗的意思,诬陷长孙无忌的话,将来同样是十死无生下场,堂堂国舅爷岂是他一个五品小官能碰的?

既然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那干脆还是自我了断算了吧。绝望之下,韦季方直接选择了碰壁自杀。

慢着,想一头撞死一了百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儿!抓紧救过来接着审,不审出子丑寅卯你让我怎么跟皇帝交差?

身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怜的韦季方这下连自我牺牲的资格都没了。

不过许敬宗此时也不想再在这个小人物身上耗费时间了,因为通过韦季方自杀这件事,他已经参悟出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韦季方串通长孙无忌意图反叛,现在阴谋败露,所以畏罪自杀。

一不靠人证,二不靠物证,就凭一个人家动作,就推导出了如此清(扯)晰(淡)的结论,对于许大人的手段我实在不知道该去如何评价了。

当然,许敬宗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很清楚,结论靠不靠谱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搞下去,那就妥妥能把长孙无忌牵连进来。而只要把长孙无忌拉下水,那就算圆满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

果然,当听到许敬宗的汇报后,李治立刻便用一句很巧妙的问话,将案子的基调彻底定了下来。

“舅舅被小人离间,有可能对我心有猜疑,但怎么会走到谋反这一步呢?”(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

看似是个否定的疑问句,但仔细推敲却大有深意。李治不问长孙无忌怎么会掺合进来,又怎么会和一个五品小官勾搭到一起,反而一下子就将话题直接引到了最要命的那个关键点上:谋反。

就这样,许敬宗用自己的想象力推导出了一条逻辑链,而李治则用了一个简单的疑问句,将这个逻辑链彻底坐实。君臣一番互动之后,整件事情终于被引向了他们希望方向。

(看脱水完整版,请关注公众号“王稻侃大唐”)

本文作者:侃侃大唐事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