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到底有怎样的功绩,配居凌烟阁24功臣之首野史趣闻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河南洛阳人。历仕三朝,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在建凌烟阁的时候把长孙无忌列在了二十四功臣之首。
长孙无忌之所以能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追随李世民的时间较早,为李世民的布衣之交。在隋朝的时候,长孙无忌兄妹被异母兄弟赶出家门,由舅舅高世廉抚养成人。长孙无忌幼年既勤奋好学,博史通文,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的关系甚好,这是第一层的仅次于发小的朋友关系。高世廉见李世民才华非凡,便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他,长孙无忌一下子成了李世民的大舅哥,这是第二层关系,亲戚和朋友都占了。由于此二人知根知底,结识较早,所以李渊起事的时候,长孙无忌便毫不犹豫的投入到李世民的麾下,鞍前马后,筹谋划策,不遗余力,成为了李世民秦王党的重要早期成员。

第二: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登上九五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李世民在造反隋朝的事件中功劳太大,这极大的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说达到了你不杀我我就杀你的地步,李建成本来政治才华并不低,也有一大批的忠实党羽,例如魏征之流。他唯一不如李世民的就是没有李世民果断,诚如魏征所言,如果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建议,那历史就不是现在的历史了。可是李建成太优柔寡断,在李世民受到一系列的政治威胁后,长孙无忌果断连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力劝李世民诛杀太子和齐王,李世民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并由此三人策划,武将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作为执行人,并成功落实计划,李渊得知太子和三子被杀,心生凄寒,退位让贤,李世民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第三:基本上以一人之意见,左右了李世民的太子人选。长孙无忌功不可没,自然爵位加身,位极人臣,在朝中说话分量那也是举足轻重。最开始由于太子不贤被废,长孙无忌曾一度力劝,但是纵然有舅舅长孙无忌和侯君集这样能说的上话的人,都挽不回太子被废的命运,说明太子被废并非辅助者不力,是李承乾自身的过错。长孙无忌见太子已然无望,便阻止了唐太宗立李泰的想法,说道:若是立此人,则他的兄弟难逃一死。都是自己的骨肉,这一句话戳到了李世民的软肋,便打消了立李泰的念头,改立李治为太子。(或许是李治性格和背景,更容易被掌控吧,我们不得而知。后来长孙无忌以谋反罪赐死李恪,连皇帝求情都不好使,如果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长孙之手,不知作何感想)

长孙无忌在辅佐时长,辅佐忠心,和辅佐能力上,基本上都无可挑剔。有的和他水平差不多的没他早,和他早晚差不多的没他有能力,和他能力不相上下甚至功劳也不小的没有他的关系硬,丫可是皇上的大舅哥。这也难怪唐太宗把长孙无忌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了。
长孙无忌虽功不可没,但是这人似乎有那么一点飘。类似处死皇子、和同癜称臣的人大表自己的功绩这也的事情,似乎做的有些不妥。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每每有意见或者建议,高宗都不敢怠慢。然而长孙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始终是臣子,太不给皇上面子那是给自己下绊子。于是终于忍无可忍的高宗在第四年听了许敬宗的表奏,贬谪了长孙无忌。后长孙无忌被逼自缢,二孙官爵一概收回,家产抄没,曾经风头无两的长孙无忌终于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实在有些可悲可叹。

后史官刘昫评价道: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赵公右戚,两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 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长孙无忌有功劳不假,是个忠诚不假,但是毕竟有那么点私心,而因这些私心害死了一些人,甚至有离间皇家父子关系之嫌。所以因果报应,他得此结局,也或许是应该的吧!
本文作者:漫嗟吁(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