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第一臣——长孙无忌野史趣闻

2018-11-01 20:36:21

大唐帝国的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宠信的臣子。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相识于少年时代.一生跟随李世民建功立业,君臣之分从未有隔阂,直到李世民去世,还在感念长孙无忌的功劳与忠心,“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这样的长孙无忌也曾是个在书斋里翻阅一卷卷古籍,思考古今之事、君臣之道、国家之治,遭遇人生之困惑的少年。这位少年胸中自有一番宏图大志,但那时候他绝对想不到千载之后,后人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位重臣,还有一位率性睿智的君王,一段曲折多变的历史,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长孙无忌,字辅机,出生于隋朝开皇年间。在中国历史上,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缔造了统一国家。在隋文帝兢兢业业的治理下. “开皇之治”取得了丰硕成果:内政清明,外战连连告捷,隋朝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时间海晏河清.四夷宾服,饱受战火摧残的人民终于享受到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居乐业。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贵族子弟,他的家庭与曾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诸多政治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长孙无忌的先祖原姓“拓跋”,鲜卑血统,是北魏拓跋王室的后裔。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5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提倡穿汉衣、说汉话,建立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制度,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并带头将自己的姓氏。“拓跋”改为“元”。,一大批鲜卑贵族都开始使用汉姓,长孙无忌的先辈正是在这个时候,将自家姓氏改为“长孙”。

再后来,北魏衰落,权臣们立北魏皇族后裔为傀儡皇帝,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之后,权臣废掉元氏皇帝,建国北齐和北周。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不过几年,北周外戚杨坚篡权,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并完成南北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长孙家的后代以勇武善战,奠定了家族的地位。

长孙无忌是贵族后裔。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本为北周贵族,他骁勇机变,既有沙场克敌之勇武,又有以静制动之谋略,在北周、隋朝对抗突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功封为右骁卫将军;再说说他的母亲,长孙无忌的母亲高氏是北齐宗室的后裔,其父也曾在北齐任高官,北齐灭亡后入北周、再入隋朗,一直担任朝廷官吏。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与妹妹尚年幼,高氏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备感艰辛。幸好有高氏的哥哥高士廉怜悯妹妹丧夫、长孙兄妹年幼丧父,将他们三人接入自己家中,对他们格外厚待。高士廉时任隋朝治礼郎,他品性端方,学识渊博,在朝廷上朋而不党,具有很高的威望,这位正人君子把教育妹妹这一双儿女视为己任。

隋炀帝

正因如此,长孙无忌虽然是将门后代,从小受的却是舅舅的文官教育,过的是书斋生活。他勤奋好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但他并没有诗词歌赋的细胞,也不想走文人入仕的路子。对未来,他心中自有一番打算,这既来自祖先的高贵血统、父亲长孙晟的赫赫功绩,也来自他博览群书后做出的思考。他更多地留意考察历代政治的得失,特别是法律方面的种种知识。这种偏好也决定了他今后的道路。

与长孙无忌一同进入高士廉家的还有他的妹妹,这个年幼的女童小名“观音婢”,父亲死后,与母亲、哥哥相依为命,兄妹感情自是非比寻常。北方经历了几百年的胡化,加之关陇集团一向看重女子的地位,观音婢也被舅舅悉心教育,和她的哥哥一样读书识字.每每有不凡的见解。高士廉偏爱这一对聪慧的兄妹,事事为他们考虑,所以,这对幼年丧亲的兄妹并未失去家庭的温暖,反而因舅舅的因材施教而日渐显得出类拔萃。

人以群分,长孙无忌这样的名门后代,自然免不了认识一些贵族子弟。隋朝的贵族子弟们成分复杂:隋朝王室是关陇集团的后代,隋文帝能够奠定大一统基业靠的也是关陇贵族们的鼎力支持;此外还有北齐贵族;隋朝灭掉陈国后入仕的南方贵族;隋朝建立后培养的文臣,武将,等等。隋朝是北方王朝,又扎根于北周,一向有尚武风气,贵族子弟们平日游玩的内容,不外乎骑射游猎,舞枪弄棒,长孙无忌显然不擅长这些,但他这个喜欢读书的公子哥,偏偏交了个英气勃发、擅长骑射的好朋友。

此人名为李世民,是关陇贵族后代,曾祖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昞是北周唐国公,父亲李渊为隋朝高官,更是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的外甥,与当今皇帝陪场帝杨广为姨表兄弟。李世民从小文武双全,爱交朋友,与长孙无忌尤其投缘。这件事被高士廉看在眼里,高士廉见李世民龙章风姿,不由动了一番心思。

李世民

古代父母最担心两件事:儿子当官,女儿出嫁,这两件事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幸福,但凡有些本事、有点门路的父母,都会想尽办法为儿子的仕途铺路,为女儿选个好婆家。高士廉对长孙兄妹视若已出,自然时时为他们考虑。长孙无忌是名臣后代,朝廷自会照顾,所以关键问题就是替长孙家的女儿找个好丈夫。高士廉左看右看,认定李世民是上上之选。高士廉看重的不仅仅是李世民的家世,更是欣赏少年身上的大气和韬略,这样的人今后必然是人中龙凤,既能让外甥女妻凭夫贵,又能让外甥今后的仕途多一个强大助力,可谓一举两得。

外甥女的出嫁年纪刚到,打定主意的高士廉就开始张罗这门婚事。按理说,李渊本应为二儿子选择家世更好的贵族小姐为正妻,而不是一个失去父亲、无权无势的长孙小组。但事有凑巧,此时的李渊恰好是人生最落魄的时期:隋炀帝杨广忌惮李渊的家世与能力,总疑心李渊会造反,想找机会收拾这个亲戚,李渊为了活命,每天不是躲在家里装病,就是以吃喝玩乐掩人耳目,儿子的亲事,自然也不敢太惹眼。他敬重高士廉的为人,相信他教育出来的女孩必然知书达理,又见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亲如手足,当下乐见其成,将这门婚事定了下来。

文德皇后长孙氏

公元613年,李世民与长孙氏完婚,长孙氏端庄聪慧,是个标准的贤内助,少年夫妻,伉俪情深。而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的“亲上加亲”,更是犹如一家人—般,再无半点隔阂。从此,长孙无忌的一生都与李世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风云动荡,人事变迁,也从未更改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这样的亲密,使长孙无忌成为隋唐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见证了唐朝诞生、初唐发展的全部历史。

本文作者:杯酒天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