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中胤禛整日吟诗作对,反因这个成为他继位的最大砝码野史趣闻
1662年康熙即位,在他的统治下清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富庶的国家。这样一位开创盛世的明君,他的儿子们也都是能文能武,治国安邦之才。康熙一生有24个儿子,正因为康熙儿子太多,又都非常优秀,在立储问题上才会出现“九子夺嫡”的场面,对于最后是不被众人看好的四阿哥,胤禛即位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胤禛为何能力压群雄,成为最后的赢家。

自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后,众多皇子觊觎皇位,正式开始了九子夺嫡的场面,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故,胤禛继承皇位,九子夺嫡才落下帷幕。这期间经历了近14年,我们以1712年皇太子胤礽二度被废作为时间节点,将九子夺嫡的时间分为两段来分析。在胤礽二度被废之前胤禛还只是雍亲王,这时的胤禛喜好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未正式加入夺嫡。而在康熙晚年挑选继承人时,胤禛这段游山玩水的生活反倒是成了他自己的加分项!

胤禛在这段游山玩水的生活中创作了大量诗作,之后还被整理收录成册,也就是《雍邸集》。“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春惹游蜂窥几席,浓熏舞蝶傍帘栊”这时的胤禛只是一个寄情山水、失意不得志的王爷。胤禛从小远离生母寄养在皇后佟佳氏身边,这使胤禛年少老成、生性多疑。康熙曾言胤禛“为人轻率,喜怒无常”,不被父皇喜爱的胤禛,自然没有资格加入夺嫡大战中。而当时二阿哥为嫡长子身份高贵,大阿哥负有军功,八阿哥温润宽厚颇受朝中大臣的支持,势头均是一片大好。胤禛只能是消了夺嫡的心思,继续做懒散王爷。但在1708年发生的几件事让胤禛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

1708年康熙带皇子游巡塞外,大阿哥胤禔向康熙控诉皇太子胤礽截留蒙古贡品、纵容内务府总管大臣勒索手下,等诸多越位之事,康熙因此暴怒,认为胤礽代俎越庖行皇帝之事,遂下令废除其皇太子位。而胤禔多年来受胤礽压制,见胤礽被废便上书直言应该处死胤礽,康熙暴怒尚且不愿伤害胤礽,而胤禔却对手足兄弟如此残忍,这使康熙对大阿哥非常厌恶。

1708年冬天康熙梦见胤礽生母仁孝皇后,想起和皇后往日种种,对胤礽心生怜爱固有复立之意。康熙在朝堂上询问众大臣,立储选择何人合适,康熙本以为大臣们会通晓自己心意复立太子。没想到佟国维等人纷纷推举八阿哥胤禩。康熙没想到温润的胤禩在朝中结党范围竟如此之大,一时间对胤禩心生顾虑。自古皇帝均多疑,尤其是在立储问题尚不明确时,八阿哥大肆结党颇有几分威胁康熙统治的意思。加上之后的“毙鹰事件”八阿哥彻底夺嫡无望。反倒是胤禛因为远离朝政中心,未有结党行为,让康熙对这个儿子重新重视起来。

1712年皇太子胤礽二度被废,胤禛正式踏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夺嫡之路。虽然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退出了夺嫡中心,但仍有三阿哥和十四阿哥风头正劲。三阿哥性格儒雅文采卓然,和朝中众多文人交好。十四阿哥军功赫赫,封大将军王。那么三人之中为何是最不出彩的胤禛即位呢?这和康熙末年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康熙时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击退沙皇侵略,在显赫战功的背后是国库的大幅度空虚,而且清朝末年吏治混乱,官员贪腐情况频繁发生,而税法的不健全更使百姓的生活难以安乐。这时的清朝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主持改革,拥有铁血手腕的皇帝。三阿哥和十四阿哥虽各有所长,但在政治能力上与胤禛相差较远。这也是康熙最后能选择胤禛即位的重要原因。胤禛即位后确实没有辜负康熙所托,严查户部亏空,降低火耗率,实行摊丁入亩,真正让清朝走向盛世。
本文作者:都察院左使(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