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历史发展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五行说!野史趣闻
文/墨子方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间区间来看。在第二个时期,也就是西汉年间,汉代大儒董仲舒首次提出阴阳五行说。
儒学发展之春秋与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仁”是孔子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其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其中“礼”则体现了贵贱有序,这一点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孔子政治思想中较为保守的部分;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尤其是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其主张无法促进大统一局面,所以,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冷落和偏见。
儒学发展之秦压汉尊
秦时期:由于秦国统一了六国,完成了中国第一次的大一统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嬴政采取了法家思想的“法治”为主要治国之策,同期,又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导致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跌入了低谷发展期;
汉时期:在西汉时期,汉朝经过70余年的发展,在即充实了综合国力,又遇几代明君的前提下,董仲舒在此期间,又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也非常符合西汉的发展大局,儒学在政治上就形成了“独尊”儒学的局面。
儒学发展之宋朝理学的形成和明清的批判
宋朝时期:南北宋的重要哲学思想和理念就是理学,此时的这个理学便是新儒学。新儒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道教和佛教的思想而形成,尤其在南宋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后世称之为:“程朱理学”;
明清时期:倡导让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要向西方学习,此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为挣脱程朱理学和后世思想的革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西汉年间,董仲舒认为,时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五种状态,对应的便是“金、水、木、火、土”(此为五行相生的顺序),而推动这些状态变化的则是阴阳。
五向的东、南、西、北、中和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五个相继的朝代的施政方法,都出于五行。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仁政与严刑,朝代的循环,都是阴阳的推动。
“阴阳”之道的关键是阳为尊,阴为卑;
“天道”表现在社会上,即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或者说成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就是符合“天”的人类社会道德原则。在董仲舒之前,儒学只讲阴阳。董仲舒是首次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应用于儒家思想的人。他的理论为风水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文/墨子方
如果喜欢请点击关注,谢谢。
本文作者:墨墨观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