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上海,一座伟大的城市完成了雏形野史趣闻

2018-11-01 14:39:40

那一年


《万历十五年》是好书,好到让大家认为办公桌上放一本就完成了明史专家的人设,说这话当年明月会很不服气。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四海升平,经过嘉靖隆庆年间的朝廷惨烈斗争,这届皇上懒得找事。就如这次国庆长假期间,除了云南看到天现异象外,几乎没什么新闻。整个王朝就如中国夏日乡间的日子,平淡而有点让人昏昏欲睡,更不要说离京城数千里之外的松江府上海县。


海瑞墓


不过,这个成型没几十年的小县城,却突然集中了当时的众多杰出人物,那一年悄然完成了新老两代人的交替。前内阁首辅徐阶于4年前刚去世,海瑞在帮他处理完了身后事。



前礼部尚书陆树声78岁高龄,退休在家隐居了15年,32岁的董其昌在他家教21岁的儿子读书,两年后同榜中了进士。前左都御史潘恩之子潘允端为父母所建的豫园落成,父亲未能享用到就早了几年仙逝。徐光启那年26岁,正是人生最坎坷的时候。


徐光启


老一辈已经退后,新的一代已然登场


但老一辈还是有很多烂事需要用老一辈的方式来处理。

曾经的大明帝国内阁首辅徐阶,扳倒严嵩的首功,已于4年前以80高寿在上海的家中故世,去世前一年,还受了万历皇帝专程派人慰问,死后谥文贞。


在世的最后几年,一代名相却一直因在松江府拥有24万亩良田而被人弹劾。占了松江一府近十分之一的田地,要知道严嵩家拥有的田产,只是徐阶的十五分之一。海瑞来主持此案,退了4万亩地了结,给了徐首辅一个善终,顺带把上海第一轮基础建设给完成了。



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年逾五十才得的儿子。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袁可立,后来董、袁、陆于两年后中进士,袁可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陆彦章则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董其昌17岁松江府会考,知府衷贞吉认为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终成大家。


董其昌《东方先生画赞碑》


而那位日后名满天下的徐光启,小时候龙华寺读书,科举之路一直不顺,与董、袁、陆四人一同去考试,就他落第,等他中榜,已是15年后的事了,而到那时的徐光启,中不中榜已经不重要了。


在他们面前的是灿烂的晚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却足以完成近代上海的雏形。


在他们之后20年,上海又诞生了第一才子陈子龙,柳如是最钟情的情人,这一段又是波澜壮阔的南明光景。



城隍庙、豫园和潘家



万历十五年,经过30多年的兴建,豫园终于落成。潘恩已经5年前87岁高龄故世,儿子潘允端和当时众多的江南士绅一样,准备好过舒适的退休生活。


在他们父亲一辈为官是不幸的

朝廷的腥风血雨朝不保夕

风暴过后各方势力都探知了底线

达成的均势实际是构建了制度建设

江南士绅群体在此基础上成熟


上海城隍庙和豫园是游客必去的地方,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也是老外认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展现之地。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玄妙观,城隍老爷的地方,保佑一座城市的平安。



上海的城隍庙不是一开始就在这地方,喜欢寻根溯源的朋友可以去看瑞金宾馆内靠永嘉路一侧的淡井庙,以前被人们称为老城隍。安静、环境好、不收门票。有件事一直不服,很多文章都写到上海在英国人来之前只是个小渔村,这个不对,1840年上海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作为村镇级行政还是在南宋的事。



宋代上海的贸易重点在白鹤的青龙镇,市区这部分刚冲积形成土地。因为近海水质不好,南宋年间在这里打出一口淡水的井来,于是聚落而成淡井村。由淡井村发展为淡井镇,守护这口井的城隍庙,也就是淡井庙。


淡井庙(现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


1271年元朝建国,20多年后以淡井庙为中心的村镇,由镇升县,成为了当时的上海县。城隍庙依然是淡井庙。


先有淡井庙

后有上海城

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


明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庙改为上海城隍庙,就到了现在的地方。金山庙原本是三国吴王孙皓所立的祀奉西汉名臣霍光的庙宇,改为城隍庙后加祀奉秦裕伯神位。这位新晋的城隍爷传说是秦少游七世孙,不肯入仕朱元璋,死后洪武皇帝敕封为城隍神,“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



城隍庙原先规模很小,一大部分原来属于潘家的豫园,豫园初建时有70多亩的规模,旧校场路以东包括古戏台、湖心亭九曲桥都是,路西的沉香阁当时也是园子配套的潘家家庙。现在的小巧精致模样是80年代陈从周大师主持整修的,外围都给了复星建豫园商城。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而潘家当时在上海极有规模和势力,堪称首富。城隍庙东边有条东西向的梧桐路,以前叫梧桐弄,东至人民路(原先城墙位置)两边延伸一里,北到福佑路,南到方浜中路,都是潘家宅邸。整个老上海县城东北角都是他们家。



现在的孩子看章回小说的少了,所以不太知道潘恩了,在以前也是一样在民间说书先生口中流传的传奇人物,有点像包公案、彭公案。不明就里,查看正史发现主要事迹在各地当地方官时约束藩王,当时藩王骄横无视皇权鱼肉百姓,成社会主要矛盾,潘恩所为自然上得圣意,下得民心。


这一片区本有很多著名建筑,潘恩所建四老堂,允端所建世春堂,慈保堂宁寿堂、其顺堂等等包括豫园的亭台楼阁,不可胜数。估计大多已经在城市改建中拆除了。



豫园名取“豫”卦,安详舒适的意思,开建于1559年,潘允端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动工造园。20余年,做做停停,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万历五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十年后建成,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豫园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当时就为“东南名园冠”。


清末上海豫园九曲桥旧影


有个很值得关注的时点

所谓的江南园林

其实就是晚明事情的事

那时苏州、太仓、松江三府

在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

名字也如很雷同

豫、拙政、退思、网师等

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存在

相比到了曹雪芹家

就敢取名字“大观”


潘允端建园说法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之所。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清康熙年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豫园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称东园(今内园)。乾隆年间士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北及西北豫园旧地,试图恢复当年盛况,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公共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现在的重点景观点春堂、三穗堂等都是那时所建。只有假山玉玲珑还是潘家旧物。



到了近代,豫园屡做驻军场所,鸦片战争时,英军从北门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小刀会总部就在点春堂,剿灭时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太平军东征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


豫园城隍庙的繁荣的商业,并不是复星集团所建,在近代道光年间,各种同业公会就成立了,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



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


对待古迹的态度

欧洲人会尽力保持原状不动

日本人会重新一模一样再建一个

中国人会按当下需求加进新的内容

中国人这种热热闹闹的生活气息

其实也是挺好的


淡井庙就有点可惜了,因为直至民国淡井庙一直被喻为上海第一古迹。文革时期的破坏预料之中,除大佛像由上海市佛教协会收管外,殿房已全部改建,而后似乎谁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我90年代去瑞金宾馆的时候,还是见过那些庙宇建筑的,1997年庙址被全部拆除,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从此消失。直到前几年瑞金宾馆的员工偶然散步,发现一块石板路上刻有“淡井庙”字样后来专家考察之后,视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



海瑞和苏州河



万历十五年,海瑞在赴任南京时病逝。而海瑞在松江府为官那几年的政绩,正在为这时候的上海商人和百姓带来福祉。



在黄仁宇的书里,我一直觉得海瑞的描述最不靠谱,写成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古怪老头,就算皇上有这样的树标兵需求,但现实官场上根本活不过第一集,也就是没有冒出头的可能性。在海瑞在上海做官的几年里,留下的痕迹却让人觉得这是个有头脑有进退,有能力的为官人才。



透过徐阶土地案的另一面

可见当时的江南土地交易十分顺畅

已经有很多民间的制度性保障

否则哪里收得了这么多地

海瑞也不能罔顾乡情民约

最后让徐家退出4万亩

估计也是抓住了契约疵瑕

也是在当时能做到的极限

海瑞对上海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上海第一轮基础建设


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明史


吴淞江(苏州河)是当年的出海口,宋代在青浦白鹤镇的位置形成重要贸易港,后因为泥沙淤积,不仅港口功能废掉,而且入秋后每逢风潮袭来时,海水倒灌,江潮汹涌,侵吞江堤,淹毁农田,两岸百姓深受其害。所以,人们将吴淞江潮称为“霸王潮”,比作横行天下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上海青龙镇遗址


吴淞江的治理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和泥沙淤积抢跑道几乎无解。在永乐年间就有过吴淞江的治水工程,其治理费用,被当时的工部尚书夏元吉惊称浩大,最后也是失败。到了海瑞当应天巡抚的时候,财政不足,海瑞用后世罗斯福新政时以工代赈的办法,1569年,海瑞主持吴淞江治理时,判断“黄浦夺淞”趋势无法逆转,遂确立“由黄浦入海”的方针,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当时黄浦江范家浜已开通,(相当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的一段)由吴淞口入注长江,上接淀泖及浙西诸水,下通浩瀚长江,变得十分宽阔;而吴淞江下游则非常浅狭,河宽“旧迹只存三十丈”。面对“浦已夺淞”的现实,海瑞顺应地理变迁的自然规律,抛掉“吴淞江乃太湖泄水正脉”的传统观念,拿定将吴淞江作为支流治理的主意。从嘉定黄渡至上海县宋家桥(今上海市区福建路桥附近)八十里河道的疏浚,两个月便告竣。从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新河道,自今外白渡桥入注黄浦,成为其支流。


目前吴淞江上海市区段河形,基本为当年海瑞主持疏浚时正式奠定,沿江形成72湾,以缓冲水势,海潮终于平伏,吴淞江下游改道后,故道称旧江,因其“屈曲如虬”又叫虬江;在清末地图中尚可见虬江流经今上海市区中部自虬江码头入注黄浦江,后仅存部分河段,现虬江路即填河而成,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江湾均因位于其转弯处而得名。


为纪念此举,乡民先后建庙18座。从北新泾镇北到封林浜之间,如纪王庙(祭祀纪信,位于纪王老镇南)、萧王庙(祭祀萧何,位于萧王庙村)、邬城庵(祭祀彭越)、张留侯庙(又名天仙庙,祭祀张良)等,其他地方还有黄渡樊侯庙(祭祀樊哙)、彭浦彭王庙(祭祀汉梁王彭越)、宝山曹王庙(祭祀曹参)、杨行浒漕庙(祭祀张平)、青浦华漕庙(祭祀彭越)、钱门塘顾浦庵(祭祀英布)等。最搞笑的s20外的江岸有虞姬庙,乡人读不清楚,呼为野鸡庙。近年欲申遗,改名法虞寺。



因虞姬为红颜祸水,功劳居首,于是将其位列灭楚名臣之中。



上海北线的地名

大多由此而来

而上海县城就在这两江之间

水患平定保证生产

航道顺畅保证贸易

上海这时候开始成了风水宝地



陆深和陆家嘴



万历十五年,陆深故去三十多年,他的子孙根深叶茂,在上海发展。而陆深实际上是江南士绅家族家风和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上海陆家嘴早已举世知名。如同徐家汇的得名来自于徐光启,陆家嘴的得名,同样来自于一位明代的上海人——陆深。



陆家嘴成为金融中心,和陆深所留的地气很契合,不是有多少创新,而在于风控做的好。



陆深家族为上海望族,陆深宅在长生桥南,半淞园路这里,在浦东筑有别业后乐园,后乐园今已不存,其原址即位于如今的陆家嘴。上海老城厢一些保留至今的地名,如陆家宅、陆家桥(又称学士桥,原在小东门一带)等,亦由陆家而来。


陆深官阶不高,主要成就不在为官,而在文学书画上。更大成就是确立一种家风文化,陆氏一族绵延三百多年,用一种入世务实的态度,审时度势与朝廷合作但不会用力过猛。后辈书画人才辈出,诗词大家,艺术巨匠。他们在科举的同时,发展诗词书画等艺术领域,从而有用一种通达的态度看待为官科举,仕途不通,转而小天地,在艺术领域取得斐然成绩。


明代陆深《瑞麦赋》


这种人生态度始于魏晋成于南宋

但真正形成规模并成为文人自觉

那就在晚明事情

江南社会环境秀美物质富足

生活安逸审美精致

于是就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所以在上海以前家庭中

让孩子学个乐器绘画等

那时候可不需要考级加分

不能不说是延续已久的民风


徐光启和徐家汇



万历十五年前后,对徐光启来说是一生最迷茫的时候,和董其昌等人一起应试,别人都中了,就他落第,只能继续做教书先生,这次游荡到了广东。



与陆家嘴的得名不同,陆深本来就是松江府的望族,徐家汇却是徐光启一代之功。


徐光启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在龙华寺读书,在金山卫乡试中考上的秀才。因为考运不好,也因为社会下层的孩子的关系,对不同于四书五经的成功路径感兴趣。


在广东遇到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徐光启由此了解了天主教,这年他34岁,既不会放弃自己的儒学传统,也不会当作西洋镜一笑了之,他更感兴趣的是其中的自然科学部分。他并不想放弃科举,4年后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时专门去拜访传教士利玛窦,并接受了传教士罗如望的洗礼。


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


徐光启终于考上了进士,成了翰林院庶吉士,与正在北京的利玛窦探讨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经济、水利,无所不及。其中,他对数学兴趣最大,穿着翰林院的官服,痴痴迷迷地投入了精密的西方数学思维。不久,他居然与利玛窦一起译出了一大套《几何原本》,“几何”一词,就是徐光启定的。


油画《利玛窦和徐光启的盟约》


刊行20年后,他竟然做了礼部侍郎,不久又成了礼部尚书。徐光启死后,崇祯皇帝还“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灵柩运回上海安葬。安葬地以后也就是他的家族世代汇居地,开始称为“徐家汇”。徐光启至死都是中西文化的一种奇异组合:他死后由朝廷追封加溢,而他的墓前又有教会立的拉丁文碑铭。


徐光启墓


余秋雨把徐光启演绎为上海精神第一人

这么说虽然有点因果不清也没什么大错

在当时松江府上海县这样的地方

富庶的环境让平民子弟也明白

人生不是生死赌博

抓住每一步小确幸的奋斗更有价值

能够安心做一个技术官僚

避开晚明动荡的政治漩涡

一技傍身比什么都重要

而这一技却是时代给了他机会


易经是中国传统的数学

天文历法的部分称为太乙

从周天子开始一直由一些家族在研究

从秦汉到宋元再怎么改朝换代

这几个职位总要留给他们家

但朱家王朝要用官僚系统替代家族传承

而且太乙学能算出王朝兴亡

朱家更要禁绝民间研究

所以在明朝这部分退步得很厉害

到万历年已经出现好几次日食没算准

这让皇上万分恐惧焦虑

利玛窦的西方数学恰好这时候进来


徐家汇确实是中西文化的交合点,交通大学、天主教堂等。这也是从知识分子层面进行美化的结果。但徐光启确实是上海平民子弟为官和职业生涯的楷模——认真做好一个技术型人才。



董其昌和董家渡



万历十五年的董其昌,正在为明年的应试做准备,开始他的人生辉煌。


董家渡是南浦大桥浦西桥下黄浦江拐弯处,现在是大片大片的工地,在万历年前,1523年(明嘉靖二年)在这儿设了一处义渡,名为北仓渡,为当时黄浦江八长渡之一。后书画大家董其昌出生在这里而名董家渡。一条石板大道将渡口与稍晚些筑的上海县城小南门连了起来,渐渐地就成了交通黄浦两岸的一大要津。



就在这儿崛起了几个在上海滩甚至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家族,有朱姓、沈姓、陆姓等等,又都冠以“董家渡”三字。附近有条路名陆家浜路。


董家渡文化其实可以好好挖掘

但写文章赶不上拆房子的速度

这里带有草根色彩的多方交流

很多都是近代史的大事


董家渡天主堂,又名圣方济·沙勿略堂,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规模巨大的天主教堂,足可容2000人做弥撤。天主教在上海的传播始于明末,1640年(崇祯十三年),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购下城内原潘家的世春堂旧址(前面提到过),建造了上海第一座天主堂,名敬一堂。



清康熙、雍正年间朝廷禁止天主教,1731年(雍正九年)敬一堂被没收。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承认了天主教会传教权。



次年,法国传教士梅德尔便在英国领事的支持下,称法军即将来沪,恫吓上海道宫慕久,索讨敬一堂。因该堂已改建为关帝庙,宫慕久便将董家渡濒江的一块15亩大小的土地作为补偿。该堂始建于1847年,1853年建成。



这种宗教文化加上商业便利

是家族发展最好不过的土壤

董家渡当年是草根新上海人的天堂



大明朝有一个死结

就是和江南士绅的关系

洪武皇帝遇到的问题

崇祯皇帝也同样遇到

朱元璋和蒙古人没打多少仗

蒙古人是亡于欧洲黑死病

朱的主要对手是江南的张士诚

张士诚就是当时江南士绅的代理人

胜后对苏州和松江两府课以重税

杀沈万三以儆效尤

目的都是压制江南士绅

倒不是同样的子民要区别对待

而是他在战争中建立的立国之本与此为敌

深知放任此发展是对皇权的挑战


江南的生产力的关键不是亩产高

而在有独特的家庭为核心的分工模式

但这一切都要以足够货币投放为基础

洪武年间铜矿枯竭纸币破产

一切回到粮食本位

此时江南仅仅是粮食基地

永乐大帝用朝贡体系

在硬通货缺乏的环境下

建立了物物交换的国际贸易

把江南的生产力绑架到官方系统中

到了嘉靖年间墨西哥银矿开采

无疑是给江南大量输血

江南突然有了自由生长的活力


万历十五年的上海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南士绅一方面积极科举入仕,在体制内建立稳定的游戏规则,一方面经营家族乡里,通过族人的贸易商业积累财富。潘恩父子就是这样的代表。之所以在那短短的几十年突然冒出这么多江南园林,就是这样的财富积累方式,所以园林名上都有谨小慎微劫后余生的庆幸。



经过隆庆年海瑞在上海完成了基础建设

徐阶高拱通过斗争稳定了战线和游戏规则

上海的商业经济就进入了模式稳定的发展阶段

陆深和徐光启为上海人的性格民风做了先导



晚明为官,与康雍乾时为官不同,无需让下属出火耗钱。江南的官员有庞大的家族生意,形成合乎儒家道德的利益共同。


所以徐阶的24万亩良田的事,和反腐斗争还不是一回事,海瑞到江南主政清田,其实是隆庆和高拱将其作为捅开江南士绅大本营。



当时的斗争之激烈,松江八万多户,几万户人口告乡官夺产,其中既有受人指使,也有扰乱信息,双方都动用了大量资源。斗争到了万历年,双方探知红线。



富庶的江南财富培养大量人才

入朝为官后又稳定了江南经济

在朝中发言权越来越大

皇权深感威胁

好日子没有几十年

天启皇帝启用魏忠贤来牵制

而江南士绅又以东林结党抵抗

崇祯即位阉党一除

朝纲又入江南士绅的代表东林党手中

流血得来的政权可不那么能好好说话了

此时的士绅可不那么听话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江南收不了商税只能继续收微薄的农业税

遇到了小冰期只能削减开支

裁撤驿站是个愚蠢的举动

于是有了李自成张献忠

崇祯亡于税收枯竭

其实是亡于东林党把持朝纲

有人说为何崇祯不去南京

史可法已经做好准备了

我估计崇祯想到的是太太爷爷讲的张士诚的故事



张士诚和东林党其实一脉相承

大明亡于其手其实也是果报


万历十五年的上海是整个大明唯一的亮色

恩,对,还有崇祯之后的秦淮河




本文作者:川古看今(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