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最神经的皇帝,明之亡实亡于万历野史趣闻

2018-11-01 14:39:12

公元1620年,一位瘦小干瘪的老头去世了。而这位享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皇帝,被后人称作万历皇帝,又或者是明神宗。或许这位万历皇帝在当初他闭上眼睛的一刹那永远不会想到:他的陵墓在三百多年后会成为另外一个政权主动发掘的第一个皇帝陵墓。他更加不会想到:在他的陵墓被发掘后没有多久,他的尸骸便在一场政治运动中被一群狂热的年轻人焚毁。

许多年以后,人们对于万历皇帝的印象似乎只留下了如下几点:贪婪,荒怠,懒惰,不上朝......

明朝的皇帝中,有数位留给后人以诸多争议,包括朱元璋,包括成祖,包括嘉靖,包括崇祯。当然,更加少不了这位号称是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更有后人在书上言道:“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于是,后人在追述明朝的灭亡根源时,大多也少不了谈论到他的头上去。

这是一位矛盾的皇帝,他的前半生甚缔造和中兴了一个大帝国,而他的后半生则又生生毁掉了这个帝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原因,让他蜕变的如此之快?由一个心怀大志的中兴之主,迅速堕落成了一位留下千古骂明的昏君呢?

这不仅是万历的悲剧,同样也是封建社会中整个明朝统治阶层的弊端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所造成的。

首先,万历不同于以往乃至后来的那些昏君们。他在幼时受到过良好的太子教育,登基之后更是在太后的压力下,在张居正以及若干人等的精心辅佐和教育下,使之养成了良好的帝王统治素质。这和后来“八千女鬼”魏忠贤时期的那位著名的木工皇帝不同,那位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甚至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他就是一个文盲皇帝。万历则不是这样,后来有人明确指出其“任贤有道,亲政无方”。其实说的就是他在当政前期,在张居正等一干治世能臣的辅佐下,确实为帝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亲政无方”,自然是说张居正死后,万历当政的后期情况。

那么在这里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万历当政前期的一些表现:

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1。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吏进行考察,作为升迁、黜陟的依据。

2。在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对蒙古采取安抚睦邻政策。

3。在经济上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基本内容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称得上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

4。张居正还治理黄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势渐见中兴。当时太仓的积粮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处于统治危机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做作为的事情前面,都挂着张居正的名字。当然那时候的万历皇帝在政治上还是处于发育时期,因此他明智地信任,并且采用了张居正的诸多对国家与百姓有好处的政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贤有道”,说的自然是这个时期的万历。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后来绝对应该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很可惜的是,历史再次显现出了它的戏剧性。

张居正死后立即就遭到皇帝的清算,至于万历是处于什么原因而要清算他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总之改革被停止,若干有效使用的政策遭到废除......由此,万历开始亲手操纵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一步步走向深渊。

万历后来的许多事情大体上大家都比较清楚,因此在这里也不再赘述。我只想讨论的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或许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我们能从侧面逐渐勾勒出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懒惰”皇帝,其内心中所无法被我们了解到的另一面。

其实我猜想万历当时的心情也是相当落寞的:作为帝国权力的最高层,他不能任意立自己喜爱的儿子当继承人,不能任意处决反对自己的臣子,甚至对于那些指责和漫骂自己的大臣们,他或许也只是在看到奏章时,苦笑一下罢了。这场无谓的君臣间的较量是旷日持久的,消耗了万历帝励精图治的决心,所以他最终走向了消极的反抗。

有明一朝,尤其是后期,封建伦理道德对皇帝的个人自由的限制是相当大的。皇帝必须小心翼翼,一旦做错任何事情,就可能遭到某个不要命的大臣站出来指责。其实其中许多骂皇帝的大臣正是敏锐的看出了这一点:皇帝不能,不敢,也不屑乱杀臣子,杀了只能全其忠名,而给自己落下恶名罢了。于是不光臣子看出了这点,万历更是对这点看得相当透彻。所以,他不能杀!很像《九品芝麻官》中的那位贪财的状师,他一次次围绕黄线跳来跳去对周星驰说道:“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于是周星驰真的上前打了他。但是万历则不能,他知道自己一旦杀了他,引来的将是怎样的轩然大波。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皇帝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去,终年58岁。葬于定陵,庙号为神宗。

神宗真的很神,神经得很!!!!

本文作者:校花美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