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却造成了两个女人的终生悲剧!野史趣闻
【近日,嘉峪关市设立奖百万,面向全国征集:①嘉峪关城市Logo②嘉峪关城市吉祥物(一对吉祥物命名为“嘉嘉”与“关关”)③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标④旅游文创类创业创新项目。大赛由嘉峪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甘肃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承办。大赛唯一官方作品提交邮箱shoujiack的163邮箱。大赛详情请关注官方公众号: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
张骞的凿空之行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却造成了两个女人的终生悲剧……
公元前105年,一个由汉朝政府派出的使团又出现在这条道路上。出使目的地是位处西域北端的乌孙国,任务是护送一位和亲“公主”。张骞第二次出使前,游说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可以在战略上起到斩断匈奴右臂的作用。
为确保盟约缔结,张骞还建议汉武帝嫁一个公主到乌孙。乌孙国最初并没有答应汉朝的结盟提议,后来遭受匈奴攻击,想起了汉朝的结盟许诺,又主动遣使求尚公主。乌孙的出尔反尔自然使汉朝君臣反感。但当时的汉朝,因与匈奴连年征战,战马吃紧。乌孙出产的马匹质量远远高于汉地本产,曾被汉武帝誉为“天马”。于是汉武帝和他的大臣们趁机向乌孙王索取良马作为聘礼。当乌孙国进献的一千匹良马到达长安后,汉武帝履行了嫁出公主的诺言。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首都赤谷城,距离长安八千九百里。古人重乡土,谁家愿意让闺女奔波万里,远嫁异国,在一个言语不通、风俗不合,举目皆是异类的城邦中生活一辈子?当时的乌孙王八十多岁,老迈昏聩,哪个姑娘又愿意和这么个糟老头子厮守?即便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儿,也不会愿意,更何况是金枝玉叶、皇家脉裔。但这位走在通往乌孙之路上的“公主”没有选择,因为她是罪人。“公主”名叫刘细君,并不是汉武帝的姐妹或女儿。刘细君的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刘建因荒淫无耻、暴虐专杀而臭名昭著,公元前121年涉嫌谋反而自杀。刘建自杀的时候,刘细君尚年幼,身为反贼之女,从此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罪人”的烙印。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远嫁乌孙那年,刘细君的确切年龄,也不知道她在此之前是否有过婚姻生活。当乌孙的聘礼到达长安时,看来汉武帝并不舍得用自己的亲生女儿去换这一千匹战马。此前为朝廷所不齿的罪人之女刘细君,被想起来了。汉武帝赐与刘细君“公主”封号,君恩浩荡,无尚荣光。随后汉武帝又命她为国家大计,远嫁乌孙,即便是横渡流沙,去国万里,刘细君又有什么能力反抗呢?“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曲,即出自刘细君手笔,只要能回故乡,哪怕是化身为黄鹄。据说这首思乡曲传回长安,也换回了汉武帝的几分悲悯,隔三岔五派遣使者带着汉朝的帷帐锦绣,颁赐刘细君。刘细君远嫁乌孙所遭受的磨难,远远不止这些。刘细君到了乌孙后,治宫室别居,和言语不通、年老昏迈的乌孙王,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没有真正的婚姻生活。更糟的是,按当地风俗,新乌孙王可以继承老王留下的妻妾。所以老乌孙王在指定他的孙子为继承人的同时,也要求刘细君必须嫁给这个孙子。这严重违背汉人的伦理观念。汉武帝派人带话给刘细君:“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汉书·西域传》)为联合乌孙消灭匈奴,汉武帝要刘细君忍下这些委屈。新乌孙王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刘细君,并育有一女。刘细君却在乌孙生活了四年之后,郁郁而终。为了继续保持和乌孙的同盟关系,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又嫁了一位“公主”到乌孙。
这位“公主”叫刘解忧。无独有偶,她和刘细君一样,都是罪臣亲属。刘解忧的祖父楚王刘戊,不仅和刘细君的父亲刘建一样暴虐荒淫,而且曾参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后因兵败自杀。作为国家的“罪人”,刘解忧同样获得了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汉武帝把她封为公主,让她到乌孙国替代悒郁而终的刘细君。刘解忧有很多遭遇,与刘细君相同。比如她也曾被继任的乌孙王强娶,生育了一个男孩。但她有一点比刘细君幸运,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刘解忧还是活到了七十多岁。上书给汉朝皇帝,年老思故土,愿归葬汉地。皇帝答应了刘解忧的请求,将她接回长安。其时已经是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刘解忧在乌孙整整生活了半个世纪。少年出嫁,白首归来,日夜思念的故国,早已人物两非,其悲何如?
小编言历史与个人,似乎永远处在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中,用一个人或一群人甚至一类人的牺牲去换取历史的前进,该支持还是反对,怕是永远不会有答案!
文字来源: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本文作者:首嘉文旅(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