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黄河几度清野史趣闻

2018-10-31 18:37:18

大清黄河几度清

吴俊杰

今年五月,《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内蒙古包头出发,沿黄河至山东利津入海口采访,看到了一条与往昔完全不一样的黄河。从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开封以下,黄河才呈浅黄色。于是人们惊呼:黄河变清了!看来流传千年的那句古话“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也该改写了。

黄河因其水流浑浊而得名,因此黄河澄清就成了历代中国人的期望。黄河也还真不负众望,见于史料记载的黄河澄清就出现过数十次。让我们穿越回清朝看看,看看黄河在清代又曾澄清过几回?

既然满洲人建立的王朝国号为“大清”,自然应有政治清明的寓意。老天也很给面子,在八旗劲旅定鼎中原之后,黄河还就真的清澈过7次。笔者现就清代黄河澄清的具体时间和主要情况作一简单梳理,略述如下:

清代第一次黄河澄清发生在清顺治元年,当时山西的地方官报告说,河津地区出现河清现象,顺治皇帝当时还是个孩童,史书上也没说他做出了何种反应,事件被雍正年间官修的《山西通志》记载在卷163上。

也许是河神见顺治帝没重视第一次黄河澄清,想加深一下印象吧,紧接着第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又让黄河澄清一次。顺治二年正月这次“黄河清”地址选择在孟县,而且“河清”大戏上演了两天,当时孟县的海子村到渡口村河清两日,朝廷上下大小臣工纷纷上书请求皇上降旨,这才引起了顺治皇帝的高度重视,他诏封河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命令河臣到河清现场祭拜。

此后黄河水一如既往地浑浊了十几,康熙九年春天又来了一次力度更大的由浊变清行动。据《山西通志》记载,这次“河清”范围更广,从陕西禹门口到河南陕州全程澄清,长度达500里。康熙皇帝不信“祥瑞”的说法,既没有加封河神,也没有遣官至祭,河神无奈只得收兵回营,整顿旗鼓以待再来。

第四次河清出现在雍正三年十二月,地段从陕西府谷到江南桃源,而且时间也长达一个月还多几天。雍正皇帝跟他老爹的三观差别很大,是个非常相信祥瑞征兆的天子,他将“黄河清”视做“天人感应之理”,是对其善政的报应。雍正皇帝欣然撰文《河清颂》二千余言,命河道总督田文镜立石记述之,并为一大批官员加官进爵。

大概是雍正皇帝的诚意感动了河神,在他执政的十三年中,黄河总共澄清三次,另外两次分别出现在雍正四年十二月至雍正五年正月,那次黄河流经的陕西、山西、河南千余里“清澈异常”。陕西、山西两省的地方志都有记载。雍正年间的第三次黄河清发生在雍正八年五月,河清范围是从积石关到撒喇城查汉斯。雍正帝对后两次黄河清自然也少不了加封河神,遣官至祭,撰写祝文等一系列活动。

清代有记载的最后一次黄河清出现在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先是甘肃、宁夏两省大旱继而黄河水永宁以下长1300里澄清二旬。清代最后一次黄河清在长度上创造了历史记录,一方面令当时的祥瑞观点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让人们认识到黄河清与气候的关系,即黄河清往往与干旱少雨密切相关。一些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逐渐不再憧憬黄河清,而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担忧和恐惧。

作者吴俊杰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本文作者:福贝勒府(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