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别样的“沉默人生”(上)野史趣闻

2018-10-31 16:38:21

前述已经讲述了汉武帝最后几年的人生光景,可以说是与悲怆同行,而对于武帝起到教导意义的确属其父——汉景帝刘启。景帝在任十六年,期间延续其父文帝治国思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同时他任用周亚夫、窦婴等人平定“七国之乱”,确保汉帝国中央政权稳固,大力削弱了诸侯实力。然而,就是这样的文景之治的后起之秀,却身体力行地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腹黑之旅。

对于汉景帝为政的十六年,可以在政治品格上给一个直接地评价:只做不说,精于权术。一般能够做到只做不说的人绝非等闲,景帝就这样的人,因为他从文帝手中接过权柄之后他看到了作为一个皇帝的无奈和悲哀,为了掩饰自己本有的自卑他选择沉默,同时他更是在沉默中学会了权术理政,牢牢地扣住权力统治着汉家天下。

也许别人会质疑景帝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太平天子哪来的无奈与悲哀,更加看不出他的自卑。在这里对于景帝的成长历程做一个简单地回顾:刘启是文帝第二任皇后窦漪房的嫡长子,生于代地,文帝即位以后立刘启为太子,对其教育培养呵护有加;后吴王刘濞太子刘贤进京与刘启玩乐,刘贤输了六博棋耍赖与之争辩,血气方刚的刘启执棋盘砸死刘贤,引来吴王刘濞憎恶;婚姻上无法选择自己所求,只得依祖母薄太后的意思娶了薄皇后,郁闷之至;父亲罹患痈疾,自己伺候还不如文帝男宠邓通,遭遇父亲信任危机;治国不足三年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祸及全国;内战消弭之后,母亲要景帝确立兄终弟及继承制度,在亲情和权力面前犹豫不决。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景帝一生种种选择都不是他所要的,至少最开始那些选择都不是他所要的,但是面对这些他需要掩盖自卑。景帝并不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他对待一切人和事从来都是以行动代替语言。

一个常人面对这些可能会走向极端,而对于景帝来说,他不仅承受了一切,他还选择了隐忍,用别样沉默来对抗这一切。

对于朝政的威胁和家务的纷争,景帝无时不刻不是在观察,他一旦觉得可以出手了,不打招呼直接展现结果,让人措手不及;同时他也不愿背负阴狠和不孝的骂名,所以他总是在两者甚至三者之间表现得犹豫徘徊,可是真正掌控全局的确实是他。如此让人心惊胆寒的十六年要从那场“七国之乱”说起......

景帝即位后不久,面对诸侯实力不断强大的情况,景帝很是着急,但是他作为新君刚立对于朝政地把控并不是那么沉稳,所以他需要一双手帮助他打点,很快他看上恩师晁错。景帝很明白晁错有一份贾谊般的天下抱负理想,他在较短期之内给予了晁错很大的舞台,晁错也就从低官小吏很快跃升御史大夫这样的三公职位,晁错也不负景帝所望很快就制定了削藩的计划,深得景帝信任。然而,被景帝打死太子的吴王刘濞却不干了,他决心孤注一掷,用自己近四十年的积蓄与景帝抗争,所以一场汉家内讧骤然发生。此间,中央政府军力有限,在南方战场节节失利,弄得景帝焦头烂额,一方面周亚夫作为主力迎战吴、楚,另一方面窦婴统兵以防齐、赵。但是两位主帅都坚持以时间换取空间,以中央政府的实力拖垮吴王刘濞,但是不懂军事的景帝内心充满了速胜的思想,无奈之下他只得传令周亚夫,表示只要能抵挡吴楚叛军牺牲亲弟弟梁王的封国也在所不惜,同时他此时脑浆充血一般听从了袁盎的建议诛杀晁错以求息兵。景帝心里很明白,吴楚之乱并不是仅仅为了那一段削藩令,深层次的是刘濞雄窥天下的心不安静,但是景帝仍然相信侥幸,他企图以杀晁错来换取与吴王刘濞的谈判,事实上,晁错的死不仅没有阻止叛乱,反而弄得人心惶惶,加速了内部的不信任,这也使得景帝的侥幸心理成为加深帝国灾难的一笔。由此可见,景帝绝不是心理素质较强的人,至少的灾祸面前他比常人还要容易倒下,幸运就幸运在周、窦二人的阻击战打得十分漂亮,挽救了汉家天下,也挽救了景帝恓惶的心。

也许,对于景帝一朝的大臣来说,周、窦二人的功劳足以让他们成为景帝一朝的新权贵和政治新星,景帝例对二人都进行了封侯奖赏,但是景帝却没有真心地对二人委以重任,相反他在接下来的日子对此二人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对于周亚夫,景帝十分明白他在军中的威望,所以他一开始依旧任用周亚夫为太尉,掌天下之兵,随着局势逐渐平稳了景帝开始动起了心思。前元七年,景帝以巡视名义检视军队,身着戎装,在返回朝堂议政时,众人都惊讶景帝的装束,还没有缓过神来景帝宣布了几项重要事项:一是去周亚夫太尉职务,改任丞相,丞相陶青退休;二是军队整顿和管理暂时交由景帝亲自负责;三是废黜太子刘荣,改封临江王,克日赴封国就任。此项三招几乎让汉廷出现了较大震荡,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项不爱多说话的景帝一时间兵不血刃地夺取兵权、改组朝政和罢黜储君,周亚夫只得遵从,心中的苦闷难以表达。事件到此并没有结束,周亚夫这个丞相在景帝看来并不称职,不仅有两次封侯的事情让周亚夫走到了景帝的对立面,而且景帝时不时要当着众臣的面问周亚夫财政民务等问题,常常搞得周亚夫下不来台,性格刚烈的周亚夫不堪其辱,选择辞职以求苟活,当所有人都认为景帝不会批准辞职奏章的时候,景帝雷厉风行地同意了,以一道圣旨让所有人错愕万分。到此人们才算看清楚景帝的心理,那就是他在危难时四处寻求依附,到处寻找帮手,可是当帮手建立功勋之后,他帝王邪心就藏不住了,他时时刻刻都感觉得别人的威胁,所以他坚持稳扎稳打地策略一步一步让对方走进死胡同,而自己却赚够了。

周亚夫在两次断然反对窦太后和景帝的封侯征询意见后,遭到疏远,自己提出辞职回到家中赋闲,但是军中故旧时常还是会来看望这位昔日的统帅的,所以周亚夫也算是“闲也不闲”,景帝看在眼里,他要乘此机会彻底让周亚夫明白功成名就和身败名裂都在景帝的一念之间。景帝在宫中设宴,大宴群臣,作为元老功勋的周亚夫也获邀参加,期间周亚夫认为这是与景帝修复关系的好机会,他自己打扮就相对细致一些,因此有些耽误时间,景帝命其入座享食却没有说一句话,仅仅做了相应的手势,周亚夫入座后发现桌案上只有食物却没有餐具,周亚夫便大声呼喊侍者为他提供餐具,侍者不仅没有回答反而引来主座的一句反问: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吗?景帝高声一喝的一问让周亚夫羞愧难当,实在不知道罪过在哪里的周亚夫还是跪拜景帝以求宽宥,当景帝刚说“起”的时候周亚夫起身离开,头也没有回。这便多少激起了景帝的斗志,景帝告诉一旁的太子刘彻这个人不是辅助少主的人选,同时景帝也通过行动告诉周亚夫离开了他周亚夫什么都不是。当然结局也让景帝大大的意外,后来周亚夫儿子见他郁郁不得志,年岁难久,便偷偷买了五百甲盾以作陪葬品,被人发现后举报至廷尉,景帝抓住机会就让廷尉质问周亚夫是否要谋反,周亚夫百口莫辩,只得说明那是儿子备下的陪葬品,廷尉反倒讥讽周亚夫说:你不在地上造反,在底下恐怕也是要造反的!这句话狠狠地砸在了周亚夫的心里,他感到了屈辱,统领千军万马的周亚夫受不了这番侮辱,以绝食表示抗议,五天后黯然逝去。

就是这样的一位名宿,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使得自己从天上跌入深渊之中,而这一切都是拜景帝所赐。我相信景帝原本对于周亚夫仅仅是想通过几招的打压灭掉他的锐气,然后面对刚性的周亚夫,汉景帝也被这种激斗吸引了,他信奉与人斗的乐趣,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权术,让对手在其股掌之间求胜不得、求死不能。

汉家天下在景帝手中的十六年不止一个周亚夫,有的人还没有成为周亚夫就悄然退出舞台了,而接下来这一场却是景帝所谋的大局,其结局将影响汉家几百年的走向。

本文作者:花生酱腻懒猫(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