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被汉景帝冤死的忠臣!野史趣闻

2018-10-31 16:37:01

长抱孤忠泣九原,敢称明主信谗言。

潇潇数点坟头雨,却为晁公洗宿冤。

秦朝灭亡之后,各地出现过一些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楚汉战争时期,一些诸侯王被刘邦消灭。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刘邦又先后封了一些诸侯王。西汉王朝建立以后,这些诸侯王相继反叛,刘邦先后用了7年时间,削平了主要的异姓诸侯王,消除了汉初分裂割据势力的隐患,巩固了西汉的统一。但刘邦认为秦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嬴氏“孤立”之故。为了适应刘氏统治集团的需要,刘邦又大封同姓王,以便“屏藩朝廷”。可是,

随着同姓王势力的逐渐强大和支派疏远,他们与中央集团的矛盾日益加深。到了汉景帝时,各诸侯王开始驱逐中央派去的官吏,图谋叛变,准备推翻中央政权。自己当皇帝。

时任御史大夫的晁错看到诸侯王反形已露,便提出了削藩的主张。他在著名的《削藩书》中,建议景帝立即动手,大刀阔斧地实行削藩。晁错认为:削藩,诸侯王要造反;不削藩,诸侯王也要造反。早削藩,诸侯王早造反,但是危害小;等到诸侯王势力更大了再削藩,危害就会更大。景帝做太子时,晁错是太子家令,因此,景帝对晁错是了解和信任的。看了《削藩书》,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那时的诸侯王,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行不法,朝廷就一个一个地公布了他们的罪行,这个削去几个郡,那个削去几个县。这样一来,诸侯王对晁错恨之入骨,就联合起来攻击和诽谤晁错。

景帝前元三年(公元154年),以吴王刘濞为代表,吴、楚、胶西、赵等七个诸侯国建立起军事同盟,同时发动了叛乱,出兵进攻汉朝郡县,企图颠覆朝廷。他们狡猾地使用两面派手法,把攻击目标集中到晁错一个人身上,污蔑晁错离间“刘氏骨肉”,是皇帝身侧的佞臣,他们起兵进攻长安,只是为了诛晁错,清君侧,安社稷,并非反叛朝廷。

在叛军压城的形势下,朝廷有几个过去就嫉妒晁错的人,极力在景帝面前拨弄是非,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他们劝景帝杀了晁错,恢复七国的封地,以便使七国退兵。景帝本来就被叛军吓破了胆,加上这些人的挑唆,错误的认为只要杀死晁错,叛乱就可以制止。如果真是这样,又何必不拿晁错一个人去换汉代江山的稳固呢?后来,又有几个大臣弹劾晁错,说晁错大逆不道,是个“灾星”,犯了腰斩之罪。景帝听信了谗言,为保住自己的皇位,终于下了诛杀晁错的决心,批准腰斩晁错。就在这个毒计开始实行的时候,晁错还丝毫没有察觉,正当晁错穿上朝服上朝议事的时候,被武士绑赴东市,腰斩了。

杀了晁错,景帝立即向七国宣布,赦免他们的叛乱之罪,恢复他们的封地。景帝以为“七国之乱”就此可以止息。但是,诛晁错,清君侧,本来就是个骗局。杀了晁错,他们反而更加猖狂了。而且,这时他们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取了一些地盘,更加不把朝廷看在眼里。这时,景帝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错杀了人。然而,后悔已来不及了。他决定以武力平定叛乱,派大江周亚夫领兵征讨。由于叛乱失道寡助,仅仅两个月就被镇压了下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里,游荡着多少屈死的冤魂?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正是这些历史的冤魂,构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

本文作者:六哥的大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