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别样的“沉默人生”(下)野史趣闻
上一回已经讲述了精于权术的汉景帝通过几招老练的手段让功臣周亚夫含辱而终,但是请各位千万不要以为景帝当政之后都是这样得心应手,因为当对手变成自己的至亲骨肉后景帝会左右为难,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同时,冷血和算计也在景帝心中交织着,他预备着一场令汉宫风云变幻的斗争,此番斗争下来才让我们看清景帝是怎样的景帝。然则,事情却要从一份疼爱之心开始......
景帝前元三年,正值景帝强力推行削藩之策的时候,景帝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疑惑,他急需弟弟梁王刘武的支持,尤其是对于梁国的战略位置景帝和梁王都心知肚明,所以借着入朝探母的机会与梁王共商大事。历来喜欢小儿子的窦太后对此番梁王进京很是欢喜,汉宫的接待规格也超过以往任何诸侯王的标准,忙碌的席间引来母子三人共饮,在窦太后的一再催促之下景帝无力招架。当窦太后问及景帝储君之选的时候,景帝不想让窦太后生气,同时也不想让自己背负不孝的骂名,所以对于储君景帝对梁王脱口而出“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这样的承诺,顿时间家宴之上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景帝对于这番表述内心满满是后悔,而梁王深刻地明白哥哥这话是说给母亲听的,当然窦太后可是欢喜得不得了。一席间,汉高祖定下的“父死子继”承继制度在窦太后的撮合之下变成了“兄终弟及”,让一旁的值侍官大将军窦婴骤然失色,忙为景帝解围说是景帝醉言不可以为真。然而,历来孝顺的景帝不敢得罪于母亲窦太后,由此也就默认了“兄终弟及”的承诺。此后梁王力战吴楚军队,死守睢阳,即便周亚夫不发一兵一卒抢救梁国,梁王也能坚持力战不竭,我想对于储君承诺有莫大关系;当然窦太后的宠爱也让梁王迷失在了权力之海中,深刻地无法自拔,甚至梁王为此多次进京面求景帝允许扩充梁国版图和梁国兵马,这样的梁王成为景帝前元年间炙手可热的权贵。然而,梁王的所有越轨行为在景帝看来都是芒刺在背,景帝隐忍不言,自己却悄悄谋下了下一步的策略,他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梁王愈发地放肆起来,谋求储君之位的心思逐渐高涨,然而喜欢放冷箭的景帝迅速断了梁王的念想。前元四年四月,景帝突然召开重要会议宣布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立年仅四岁的皇十子刘彻为胶东王,这样景帝的储君梯队瞬间建立起来,梁王闻讯愤然离开,断了这样的念想。景帝就是这样的人,做事情从来不说,直接给出结果让你受到当头棒喝,失望和绝望都在景帝手中掌控。梁王的念想断了,别人的念想又起来了。
提起景帝的家庭生活可以在此做一番简述:景帝算得上是汉朝皇帝中生殖能力较强的帝王,他一生中美姬常伴左右,因此景帝的子嗣也多了起来,刘备的老祖宗中山王刘胜就是景帝宠爱的贾姬所生。言归正传,景帝此人在情感方面是绝对的爱憎分明,他宠爱的姬妾就产子较多,而对于他不爱的姬妾是无后而终,皇后薄氏就是最好的例证。薄皇后是其祖母薄太后指定的婚配,景帝接受了,但是景帝的心里对薄皇后没有丝毫的爱,所以薄皇后一生没有子嗣生产,孤冷冷地过着皇后的虚衔。即使景帝那样的不喜欢薄皇后,但是他也没有动过废黜薄皇后的心思,尤其是在薄太后去世以后,景帝依旧保持薄皇后的地位不动。前元四年朝堂上景帝立了太子,人们纷纷认为薄皇后地位不保,而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可能尽快上位,甚至已经有人筹划与栗姬结成亲家。长公主刘嫖本就赖着母亲窦太后和景帝的宠爱要与栗姬结好,愿意以儿女亲家方式攀上这个未来的皇后,而栗姬却断然拒绝了,开罪了长公主就意味着栗姬母子的悲惨命运开始了。书转正堂,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栗姬身上时,景帝却异常地平静,迟迟没有改立栗姬为皇后的行动,内心着急的栗姬多番试探景帝都未果,这种疑问逐渐在汉宫中传开了。
景帝身体一直不如意,前元五年景帝放下朝政到汤泉疗养中心修养身体,他深感自己可能会大限将至,所以他不敢不把身后事安排妥当。一日召来栗姬侍奉,景帝在打量栗姬一番后对其想托付身后事,说道:在我百年之后,你一定要善待我的那些妃嫔和抚养我的子嗣们。这样的话应该算得上景帝的托孤之语,只要栗姬诚恳答应我想下一步一定是改立栗姬为皇后,可是栗姬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没有答应景帝的嘱托,反而愤懑地责怪景帝,表示不愿意抚养别人的儿子,病中的景帝不言,心中暗暗藏下了一把杀人带血的刀,一场血雨腥风将骤然而至。
所幸的是景帝经过汤泉疗养中心的修养,神奇地好起来,并没有什么大碍,所以他曾经想要托孤的想法一时间消失殆尽,腾出手来的景帝开始享受起与人斗的乐趣。前元六年九月,景帝把薄皇后利用得已经不剩任何价值了,他也不想让薄皇后占着位子形同虚设一般,所以景帝下定决心废黜薄氏的皇后名位,如此,空悬出来的皇后位置成为了众人竞逐之鹿。朝堂上政治感觉相对敏锐的官员准备上书景帝力促立后,王美人(汉武帝的母亲)从中作梗让这一干人等即刻求立栗姬为皇后,以正名位。众人闻讯赶紧对景帝劝表,景帝却没有应下这样表章,反而勃然大怒,怒斥众人权欲熏心行如蠢猪,一朝下来多数官员被捕发至廷尉,处决了多数拥栗派。事情断然没有结束,前元七年正月,景帝对栗姬新账旧账一起算,不动声色地废黜了栗姬的名位,将其死死地扣在冷宫,让其受尽虐待而死。母子同体,景帝又以雷厉手段废掉了太子刘荣,改立临江王,命其即刻赴封国就任。很快,景帝于六月立王娡为皇后,立皇十子刘彻为太子。由是,一场看尽花开花落的汉宫争斗最终落下了结果,所有人都身心疲惫,只有景帝站在高处大笑。
事情远没有结束,处决栗姬的家族势力之后,景帝对自己的亲儿子也未曾手软。就任封国的废太子刘荣一直默默无闻,但是年轻气盛不懂规矩始终是废太子的心性,所以不久刘荣在封国干出了一件足以了却自己年轻生命的事情。扩充场面的刘荣想要将王宫扩建,不料一番动工下来有一部分宫殿侵占了祖庙外墙,按照常理来说这算是一件小事,顶多遭到中央政府的训斥或者遭到自己父亲的责骂,限期整改就是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人将临江王告至中央政府,景帝获讯后大为震怒,要求刘荣立马赶赴长安交代一切,刘荣不敢怠慢,只得连夜随军去往阔别已久的长安。初到长安,刘荣以为他可以回到汉宫向疼爱自己的祖母诉说冤情,或是向自己的父亲痛陈悔过之意,一切都是幻想。他刚到长安,不由分说地直接被关进了大牢,连与自己的亲人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景帝为自己的亲儿子准备了一切。
就在景帝获讯刘荣犯错之时,景帝并没有立刻采取措施,而是步步为营地确保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首先,景帝对于临江王侵占祖庙的定性一开始就变成了非常严重的违法事件,而不是刘荣自己认为的犯错;其次,时任中尉(长安公副市长兼公安局长)的卫绾一向宽厚,对于治下案件多采取儒家的宽仁思想处理,但景帝此时不需要这样的主审人,不久景帝便选择了汉帝国有名的酷吏郅都,郅都其人俨然是只忠于景帝的刀把子,对于选择他担任中尉郅都太明白不过景帝的意图了;再则,景帝对于刘荣的错误进行了好一番的造势,在朝臣面前历数刘荣过往和被废的原因,尤其是在窦太后面前,景帝小心翼翼地向这位什么也看不见的老太太诉说长孙是怎样败坏纲纪的。万事具备之后景帝下令掉临江王进京接受审讯,天真的刘荣对于该事件并没有全局的考虑,特别是在他离开临江之后,人们纷纷感叹自己封国的国主将有去无回,他依然相信自己的父亲。
刘荣刚到长安就被郅都赶紧了中尉大牢之中,并给了他一个标标准准的单人间,关键是这个单人间周围没有其他囚犯,与外面的天日也不相通,刘荣在里面呆了一日后深感忧虑,他害怕这样的阴暗角落无法让自己的申诉所达天听,于是刘荣叫来值狱官提供绢帛和毛笔,他要向自己信任的父亲和祖母申诉自己的遭遇和悔意,乞求可以放过他,可是当他刚要接过值狱官提供的东西之时,一个矫健的黑色身影踱步而来,顺势抢走了刘荣手中的绢帛和毛笔,并遭到了严厉的申饬,不准他写信件。由此,在郅都地强势幽禁之下,刘荣乐观的心态逐渐散去,随之而来的不安和恐惧,他在这暗无天日的中尉大牢中有冤难诉,被逼无奈只得日日哭泣。当昔日的老师魏其侯窦婴来探望他时,刘荣已经走在了崩溃的边缘,窦婴终有不忍,为刘荣悄悄地提供了书写工具。刘荣此时几近绝望,他不敢奢求父亲的放过,更不敢想如何逆转目前的颓势,他把这封信当做最后一封信来写,声泪俱下地表明了心志之后刘荣毅然选择了自尽。就这样,景帝的废太子和窦太后的长孙不堪其辱选择了离开。当窦太后接到这封自明书时深感伤痛,对于郅都这个酷吏,窦太后要求景帝立马将其斩首,而景帝又一次隐忍沉默了。景帝没有真的想惩罚郅都,只是去了郅都的中尉职务,而且很快郅都被调往边关担任一郡军政首脑,又一次悄然晋升了。而景帝对于刘荣之死没有流露出半点悲痛,甚至对于刘荣的死因和处理方式都没有挂在心里,可想而知这个皇帝的可怕与冷血。
经过几番折腾下来,栗姬和废太子一党全被清除,梁王也在忧惧之中抱病而终,终究刘彻坐稳了太子名位,经历了近九年的太平太子生活,终究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对于汉景帝这一生,我想不仅仅留给大家是“文景之治”的蓝图,更让我们在人情世故中了解到,作为帝王的景帝如何开启腹黑的人生。他沉默阴骘,面对毫无感情的妻子他也要榨干用尽才肯放手;他出手果断,面对梁王对储君地追逐他悄无声息地断了对方的念想;他精于权术,对于承继制度可以以一时妥协换取支持;他无情心狠,对于每日侍奉的姬妾和远离庙堂的儿子他始终不会放过。汉景帝,一生酷爱权术,一生也精于权术,他用这份执念换取了汉帝国近十六年的生息生长,可对于自己的至亲骨肉和宠信臂膀却有失德行。
后元三年,一病不起的景帝自知生命即将完结,在匆匆为太子加冠之后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八岁,带着最后的沉默深埋阳陵。
本文作者:花生酱腻懒猫(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