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递交国书,总统自称朕,咸丰皇帝不爽,说了八个字野史趣闻

2018-10-31 14:04:12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然而,侵略者的胃口越来越大,欲壑难填。

1844年七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1844年十二月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中“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月,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的松动规定,不料又埋下了祸患。

美、法的条约到期可以修改,英国人红眼。1854年,中英《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清政府以该条约为“万年和约”为由予以拒绝。1856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届满十二年,英、法、美三国联合起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再次遭到清政府拒绝。这下,英、法、美三国都恼了,不久,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是主角,美国是配角。当时,英、法有意拉美国入伙,共同武力对付清政府,但美国没有答应。美国当时的国力尚不够强大,与英、法不在同一级别上,故放弃了与英、法的军事联盟,而是选择充当了第三方和事佬,即以中立国的身份调停英、法与清政府的矛盾和战争,以达到修改中美《望厦条约》,扩大美国在华通商权益的目的,从中获取渔利。

在这一背景下,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律师列卫廉于1857年前往中国,就任首任驻华全权公使,并携带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的国书,希望与清政府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咸丰八年(1858年)春,列卫廉托直隶总督谭廷襄将递交国书。这份国书一式两份,一份中文版,一份英文版,“以修好问安为词,欲派其国全权大臣,驻劄京师”(《清文宗实录》),咸丰帝没有答应。

咸丰帝之所以不答应美国要求,一是为了国家利益,二是因为受到国书中一个字的刺激,“阅所进国书内,该国王竟自称朕”(《清文宗实录》)。

自秦始皇以来,朕这个字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字,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向来以天朝自居,根本没把别的国家放在眼里,英、法、美、俄等列强被称作夷,如美国就被称作“咪夷”,俄国被称作“俄夷”。

而今,美国总统在国书中自称朕,在称谓上与咸丰帝平起平坐,咸丰帝大怒,不仅把美国总统称作地位受制于中国皇帝的“王”,还不屑一顾地说了八个字,说美国实属“夜郎自大,不觉可笑”(《清文宗实录》)。

此时的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暴动,外有英法列强侵略,可谓大厦将倾,而焦头烂额的咸丰帝在处理中美关系上仍摆出了天朝皇帝的架子,表现得很强硬。然而,中国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下撑不住了,美国利用英、法武装侵略给清政府造成的困境,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签订了所谓的中美《和好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并勒索赔款五十万两,咸丰帝不得不放下天朝皇帝的架子就范。

通过这个条约,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却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侵略要求,获得了远比中美《望厦条约》更广泛、更实惠的侵略权益,同时以严密周详的片面最惠国条款,坐享了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一切特权。

自古弱国无外交,当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四份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这个认为只有他才可以自称朕的国君不知做何感想?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中国历史迈入昏暗腐朽的慈禧时代;同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就职,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刘秉光)

本文作者:刘秉光(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