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丰子恺译了同一本书,最终鲁迅甘拜下风!野史趣闻

2018-10-30 22:36:18

1924年,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写了本奇书,叫《苦闷的象征》。两个月后,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即刻开始着手翻译并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受到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上海时报》也连载了这本书的另一版本的译本,同时出版两本外国著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为鲜见。

而当时出版这本著作的人,让鲁迅大吃一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他叫丰子恺。

当时,人们很是好奇,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中译本在翻译质量上,哪一本更好?

丰子恺说:“他(指鲁迅)的理解和译笔远胜于我。”这当然是谦词。

读者季小波(丰子恺的学生,与鲁迅也有交往)则认为,丰子恺的译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鲁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笔,但译文中有些句子长达百来字,佶屈聱牙。

他为此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将厨川白村的原文及鲁译、丰译的同一节、同一句译文进行对照,在比较后指出:鲁迅在翻译上的确不如丰子恺。

几天后,季小波收到鲁迅长达3页的回信,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认为自己的译本不如丰子恺译的易读,还在信中幽默地说:

“时下有用白话文重写文言文亦谓翻译,我的一些句子大概类似这种译法。”

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后,鲁迅嘱北新书局将他的译本推迟一段时间上市。个中道理很易理解,鲁迅当时已是成名的作家,而丰子恺则刚走上文坛,如果自己的译本先发行,必然影响丰子恺译本的销路。

后来,丰子恺到上海景云里拜访鲁迅,谈到中译本《苦闷的象征》同时在中国出现时,他不无歉意地说:

“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会译了!”

然而鲁迅却说:

“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

鲁迅的态度打消了丰子恺的顾虑,这一段故事,成为了文坛佳话。

从此,中国文坛上多了一个文笔老练的作家。

其实,丰子恺的真正身份,远远不止一个作家那么简单。

美学大师朱光潜赞丰子恺的画: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在这里,小编甄选了丰子恺几句经典语录与画作,作为开篇点趣。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草中。

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

你住几层楼?——

“人生有三层楼:

第一层是物质生活,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

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

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

本文作者:水煮百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