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回顾」从莫奈到苏拉热野史趣闻

2018-10-30 20:31:02

城 市

文化范

从莫奈到苏拉热

在法国,看古典艺术去卢浮宫,看现当代艺术去蓬皮杜或者奥赛,这都是我们熟悉的博物馆。

现在,有一个法国的博物馆进入我们的视野:圣艾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 1800-1980 )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展览集中展现1800年至1980年这180年间涌现出来的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共展出51件风格各异的现代艺术作品。

有心的策展方式,典型的画家作品,去看看展,能清晰地感受到西方艺术“现代之路”。

十八世纪的变革

放在展览名里的时间节点,就是法国艺术的大背景。

1800年前后的法国盛行的还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对应的是17世纪法国美术的主流:古典主义。

我们来简单但不全面地:

古典主义遵循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传统,题材大多是神话、圣经、历史故事,规模大,庄严、宏大的气魄。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会有很多从现实生活的题材,比方说《马拉之死》。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有艺术变革?说来就跟皇帝有关了,那就是相当追求时尚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他一个fashion追求者,从威尼斯挖工匠制造镜子,人能从镜子里看见整个的自己,大家开始讲究美,时装、发式、餐饮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去一下著名的凡尔赛宫的镜厅,就能感受到当时的变革。

看自己更清楚了,是不是自我意识也会觉醒得更彻底一些呢?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个章节:1800——1910 对风景的新感知。

主要就是说画家走出户外这件事,之前画画是在画室、室内,肖像,大多是雇主委托,订单化创作。

就像伦勃朗的《夜巡》,差点没收到钱,因为队长姿势画得让雇主不满意,而且伦勃朗把自己也画到画里了。

但是就在这个章节展示的时期里,法国画家开始了对风景和现实的关注,走出画室,画画小景致,风景开始成了主体,而不再只是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

卢梭· 《橡树林》,1855,巴比松画派

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最有名的就是巴比松画派。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莫奈和风景

莫奈是中国人熟悉的画家,和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称为印象派F4,当然其实 还有一位马奈,大家都觉得他是印象派,除了他自己。

莫奈和印象派开创了走到户外的画法,没有阴影、没有轮廓线,注重自然光线,不再关注宗教题材,也不再关注宫廷,开始关注普通人和身边景色

这次一共有51幅真迹展出,中国人最熟悉的,可能就是莫奈的《睡莲》,从1897到1926年,莫奈总共画过181幅睡莲。这次展出的这幅睡莲是圆形画布,很有中国扇面画味道吧。

莫奈一生画的睡莲作品数量很多,很多都属于组画。

所谓“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区分它们的,仅仅只是对光与色的瞬间捕捉,这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个特色。

1880 年之后,莫奈40岁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

他对色彩的研究已经炉火纯青,对光与色认识的深度已经无人能及。

莫奈的睡莲看整体效果时会觉得是灰调子,走近看他的色彩是非常饱和的,纯度极高, 他喜欢堆极多的层次,经过电脑分析有的居然高达15层。

所以,莫奈的画,真的看图和真迹,差别大大滴。

马蒂斯不野兽

这次展览上可以看到一幅马蒂斯年轻时期的画作《贝勒岛的城堡》。

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变成“野兽派”,这张作品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蒂斯借鉴学习印象派创作方法的痕迹,后来马蒂斯和印象派分道扬镳,但在当时,27岁的马蒂斯还无法摆脱印象派的影响。

印象派都是当时最主流的艺术,也可以说说印象派开启了现代艺术。

这次的展览策划,没有放马蒂斯野兽派,而是放马蒂斯学印象派的画作,这就是群展的有趣之处。

如果是个展,势必要放最具有代表性作品,比如马蒂斯野兽派《舞蹈》、《宫女》。

但是群展,需要根据策展思路,放关联性作品,要是放了那些野兽派作品,就看不出他和印象派的关系,展览的故事就讲不好咯。

毕加索和变化

中国观众还有一位熟悉的画家的作品也出现在这个展览上,那就是毕加索。

这次大家有机会近距离赏析毕加索的油画和版画作品。

如果选择一个个案来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话,毕加索是最适合的人物,早期蓝色、玫瑰色、中期立体主义,经历向新古典主义回归,期间还跟达达有过一段纠结,后来进入超现实主义,他的这些经历,串起的这些人,就能让人对整个艺术史有个脉络。

对于5万件作品之多的毕加索,这几张不是特别重要,但对于这个展览,如果毕加索缺席,叙事体系,展览结构都是不完整的。

情感一直是毕加索创作的灵感来源,他的几位妻子和情人们对毕加索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在此次参展的四幅毕加索的作品中,就有两幅作于1949年的《维纳斯与爱神》,它们隐藏着毕加索当年心中的“爱神”——女诗人和电影制作人吉纳维芙·拉波特,画中不难窥见其身影。

吉纳维夫与毕加索初次相遇是在1944年,当时她还只有17岁,作为一名学校杂志的记者前去采访当时已是著名画家的63岁的毕加索,七年之后,她成为了毕加索的情人。

苏拉热和黑色

从莫奈到苏拉热,展览名就告诉了你,苏拉热在法国有多红。

这位九十多岁的艺术家现在已经成为拍卖界的宠儿。

苏拉热的画什么样?很简单:黑。

大面积的黑色,不同肌理不同形状的黑色。

苏拉热很幸运,一战结束后第二年1919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的罗德兹。成年之后以外省人的身份闯巴黎。

巴黎当时沉浸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以来的辉煌当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派、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未来派、抽象主义等等等等,把巴黎搅拌成一锅无比复杂绚烂多姿的东北那旮沓的乱炖。

巴黎人喜欢漂亮的、时髦的、绚丽的可以放在豪华客厅里向拜访者炫耀的小可爱绘画,所以苏拉热的黑画不受欢迎。

苏拉热觉得法国人轻浮,这时候他遇到了他那不轻浮的德国伯乐。

严肃的、对黑暗哲学有特殊癖好,审美品味通常十分独特的德国人给苏拉热经济上和学术上的支持。

这个时候,美国人也来了,这太符合他们喜欢的抽象表现主义了,虽然那时候抽象表现主义还没诞生。但是他们就是喜欢捧和传统欧洲艺术不一样的艺术品,也正是这样,他们后来有了和欧洲完全不一样的美国当代艺术。

总之,苏拉热,墙里开花墙外香。法国人一看老外对苏拉热着迷,也发现了他作品黑色中那神秘的质感、空间。

来看这次展览上他的作品:

欧洲的文化史里一直以来存在着一条崇拜黑暗的线索,撒旦崇拜,死亡文化,神秘主义哲学等等。

这种哲学和艺术有点傻傻分不清的作品,就这样红了。

俺们东方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苏拉热的的,黑白画道,有点像中国的书法,有木有?当然你要说太极八卦,我们也不反对。

艺术就是这样,你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本期嘉宾

《城市文化范》特约展览评论员 田达治

本文作者:城市文化范(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