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光绪儿子过继给同治,一小官以死劝谏,慈禧恩准并将其厚葬野史趣闻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一):蚍蜉撼树
有人说,与明朝相比,清朝是一个更盛产奴才的朝代。一方面,处于对汉臣的不信任,清朝初期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君权,使得大臣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清朝屡次大兴文字狱,杀灭了文人之中那股忠言直谏的风气。因此,明朝时皇帝与大臣政见不合时,群臣会奋起抗辩,甚至还有痛骂皇帝的事情发生。而到了清朝,大臣们遇到这种事情,也只能跪在地上,高呼皇上圣明了。
不过,在这万马齐喑、噤若寒蝉的大环境下,也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正道,敢于与上抗争。在光绪五年,有一个小官吏,上书谏言慈禧,且自知已无法苟活,就在呈递奏章之后上吊自杀了,他的名字叫做吴可读。
吴可读,虽然名字谐音“无可读”,但他的故事不仅可读,还值得大书一番。《清史稿》记载:“光绪五年,葬穆宗惠陵。吏部主事吴可读从上陵,自杀,留疏乞降明旨,以将来大统归穆宗嗣子。”
吴可读用自己生命来死谏的事情,在5年前就有人提过。那一年里,慈禧的亲儿子同治皇帝驾崩,而且没有留下后代。国不可一日无君,为大清另觅新君,成了朝廷的当务之急。按照清朝祖制,尽管同治无后,但可以从皇族下一辈的“溥”字辈中挑选一人过继给同治当儿子,来继承皇位。
但慈禧太后却不认同这种安排。因为一旦这样,她就成了太皇太后,按规矩不可再干预政事,这会使她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利益权势付诸东流。因此慈禧利用手中控制的兵权,强行让宗室和朝堂接受了让她的外甥,“载”字辈的光绪皇帝过继给咸丰,作为咸丰的儿子来继承皇位。这样一来,她就可以继续作为大清的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了。
由于慈禧实力过大,故此举虽违背祖宗家法,但从此无人敢再出一言。直到光绪五年,同治皇帝的惠陵修建好了,准备下葬之时,这位吴可读又旧事重提,并且以死谏的极端方式,坚决要求慈禧为同治皇帝立嗣。
读者朋友们,吏部主事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呢?他是清朝六部中吏部的一名正六品官员,虽然是个“人事部门”的人,但其级别在京官中说是低微并不为过。这么一名小小的主事,只因为自己当过御史(当年作为御史谏言同治时被连降三级,还差点丢了性命),就敢不顾身家性命,也要为一件看起来与己无关的事情死谏,因此也难怪当时朝野皆为之震动,并重新重视为同治立嗣这件事情来了。
据传慈禧初见吴可读奏章之时,身为恼怒,本要重重责罚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臣子。但听闻他已为同治殉葬后,却不禁有些动容。虽然慈禧立光绪为帝,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但从感情上来讲,同治才是她的亲儿子,看到这位非亲非故的臣子为自己亲儿子立嗣这件事情已死抗辩,慈禧纵使铁石心肠,也是有所触动的。
因此,慈禧拿着吴可读的这封奏折,给众王公大臣议论。而各臣子的意见也出奇的一致,虽然如今光绪皇帝名分已定,但仍希望给同治立嗣。慈禧便下谕旨,曰:“皇帝受穆宗付讬,将来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穆宗嗣子,守祖宗之成宪,示天下以无私,皇帝必能善体此意也。”
吴可读死后,慈禧“诏悯其忠,予优恤”,对他的死谏行为表示了褒奖。而吴可读以生命为代价,也换来了慈禧的妥协让步,宣布未来光绪的儿子会过继给同治,来继承同治的皇位。而实际上,后来光绪亦无后代,最终清朝的末代君主溥仪,就是同时过继给了同治和光绪,“一人祧两房”,来继承皇位的。
“回头六十八年中,往事空谈爱与忠。抔土已成黄帝鼎,前星预祝紫微宫。相逢老辈寥寥甚,到处先生好好同。欲识孤臣恋恩所,惠陵风雨蓟门东。”这是吴可读临终前的绝笔诗,此诗虽非上乘佳作,但其体现出古之文人不为强权所屈的气节,以及敢以蚍蜉之力撼树之勇气,却着实令人钦佩。
本文作者:搞哥读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