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一个太监的家族是如何逆袭的?如何大获全胜?野史趣闻

2018-10-30 19:05:33

张敏,明代成化朝集宫殿办理与军权于一身的权阉,因维护皇子朱佑樘(后来的明孝宗)及其生母而史书留名。

成为宦官前,张敏不过是大金门的一个普通大众,15岁那年在一次战乱后被净了身。

当了宦官后,张敏使用权势复兴宗族,减轻宗族担负,甚至因“私心”革新了泉州当地的赋役准则,他的“奋斗”,完成了一个宗族的逆袭。

皇帝的恩宠

张敏最让人记住的,是他维护皇子朱祐樘及其生母纪氏的故事。

据《明史》记载,广西贺县土官之女纪氏因明宪宗临幸怀有身孕,虽躲过宪宗宠妃万贵妃堕胎诡计,于成化六年隐秘产下朱佑樘,但仍因惧怕遭虐待,而让门监张敏溺死皇子。

张敏惊呼:“上未有子,怎么办弃之?”将朱佑樘悄然养于西内。

成化十一年五月,张敏给宪宗梳头,宪宗慨叹“老将至而无子”,张敏遂通知皇帝,他有个六岁的儿子。宪宗大喜,即日便与皇子相认,并颁诏全国。次月,纪氏暴薨,张敏因惧怕吞金而死。

大明宪宗纯皇帝。

张敏保住了帝王血脉,安定国本,功不可没,但《明史》除了在后妃传中提及张敏外,并无其他记载,而仅有的记载也不完全符合现实,有学者考证出张敏因病死于成化二十一年,是受宦官怀恩的谩骂而病死,非吞金而死。

别的,宪宗可能早就知道西内养皇子一事,仅仅为了维护皇子,有意隐秘。此事被万贵妃得知后,宪宗不得已才昭告全国。

也就是说,张敏秘养皇子之举,可能是受宪宗所托,皇帝对他很信赖。

如此恩宠,与张敏入宫以来,谨言慎行,择机而发,屡次在复杂宫殿奋斗中选对态度有关。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时,张敏支撑英宗,获信赖,被选择专门服侍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

宪宗登基后,张敏早晚侍奉,收支禁闱,宠眷尤隆,一路升为御马监,兼管腾骧四卫官军,后又提升司礼监宦官,专掌表里奏章,权势极高。

“一人得道”,宗族荣显

宦官也有亲属,有宗族。

张敏本是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青屿乡(今大金门西北当地)的普通大众,先人早在明初就久居此地,以晒盐为生,他生于宣德九年(1434),15岁时,在一场涉及福建全省的动乱(邓茂七起义)中,与年幼弟兄张本与张庆一起被净身,送往南京,当了宦官。

有权有势之后,张敏开端复兴宗族。

方法一:庇荫族亲当官。

在张敏的运作下,一起净身入宫的两个兄弟或掌管御马监,或手握军权镇守当地;族中兄弟如张太翊、张太齐、张太怡等,俱冠带荣身;侄子辈的张苗、张质、张晖等,亦授南京通政使、锦衣卫千户、鸿胪寺等职;其他宗族子姓,“亦多彬彬而出者”。

方法二:建造青屿张氏宗族。

张敏给族员送回米粮、金银等财物,让族员整改和新修先人的坟墓,建筑祠堂,并声势浩大地纂修族谱。

青屿张氏家庙。

经过这些举动,青屿张氏不只荣显于当地,还声名远播。

更进一步:为宗族免掉朝廷差役

手握大权的张敏协助家人当官,还不算什么本事,最厉害的是,他设法为宗族减轻担负,尤其是当差服役的担负。

明代,底层大众不只要向朝廷缴交税粮,还要当差服役,张敏的宗族就要服两种役,军役(从戎)和灶役(为盐场生产、缴纳食盐)。

织造说辞,免掉兵役

先说军役。

张敏宗族有五个军户,叔叔益昭、益弘、益赞,以及哥哥太常、太翊等都在南京服兵役。

明代军役很重,大众一旦成为军户,一人从戎,全家都得供给路费旅费、戎衣费用,“一军出则一家敝,一伍出则一里敝”,[6]一个军役就能销毁一个宗族,甚至一个当地,亲属还有“勾军”之害,“勾一军,害百口;充一军,祸三族”;[7]更何况,军籍世袭,子孙后代都要服军役。

张敏宗族一共有五个军役, 他干脆直接经过皇帝免掉了悉数军役。

明万历间《平番取胜图》。

张敏向皇帝奏请免掉军役的理由是,叔叔和哥哥服兵役是遭人栽赃。成化十五年,他在《识文》中描绘了被栽赃的全过程:

正统十四年,乡寇为虐,村里引荐他的叔叔张益彬为民兵之总,率领民兵抵挡乡寇。

这时,与宗族有夙仇的当地豪族贿赂金门百户陈回,诬陷张益彬“通倭”,逼死了他。

灾祸涉及张氏全族,牵连而死者数十人。三个叔叔和两个已成年的哥哥被抓去放逐,而他自己间隔成丁(16岁)尚有一年,就和年幼弟兄张本与张庆,一起被强行阉割后送往南京当了宦官。

宪宗命令彻查此事,当地官证明现实。所以,自成化二年起,五个军役先后均被免掉。[8]张氏宗族从此与军役无缘。

但是,张敏为免军役而织造出的一套说法,未必靠谱。

成化二年,张敏第一次奏请赦宥他哥哥张太常的军役,并没有说到上述“现实”,他仅仅说,张太常因“正统间与民陈宣告争田,一概枉问,发南京横海卫放逐”。

此前,明英宗正统年间,张氏与邻里因抢夺当地资源等原因结仇应当不假,但张敏家人是不是真的因反抗乡寇被栽赃而放逐,就很难说了。

这些很可能是张敏为完成目的,有意“探索”出来的说辞。

宗族被免掉一切军役后,经皇帝许可,张敏又把这一恩惠广布全国,搞得人尽皆知。

他在青屿老家建了居所,取名“重恩”,让工匠绘图展现皇帝公布给他们宗族的恩旨,并约请朝中文武大臣题序、赞、诗、记、碑文共五十多篇,汇录成集,刊刻出书,还刻石浯州青屿家祠,以垂永存。

经过这些手法,张敏讨好了皇帝,宣传了皇帝的仁爱与恩惠,更重要的是,它能防止官府再向宗族派军役,显示皇帝对自己恩宠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甚至宗族在当地的声威。

免掉额定分摊的差役

为免掉灶役,张敏的战略与免军役不同。

明初,张敏祖上登记为盐籍(灶户,朝廷编制专门制盐纳课的人群),给福建浯州盐场交纳食盐。由于户籍世袭,到张敏及其亲属这一代,也还是灶户。

明代泉州府盐场示意图。

张敏没有像革除军户身份那样,要求削去族员的灶籍,由于明代没有户籍的人,不是良民,不能参与科举考试。

明中期,泉州的灶役担负较轻,当时张氏宗族地点的浯州场灶户盐课担负不重,可是,当地州县常常向灶户分摊杂役,灶户疲于奔命,甚至家破人亡。

张敏宗族因其灶户身份,也被分摊了许多杂役。

张敏及其族员屡次奏请革除浯州场灶户的杂役,理由是,灶户本只需为州县服里甲正役(户籍人口轮流到官府承当的差役),无需承当杂役(里甲争议之外的,由官府根据需要征派的徭役)。

成化年间,张敏族员张益胄与张大翊又“赴京陈状”,成功让朝廷革除他们宗族甚至整个浯洲场灶户的均徭(从杂役分出来的为官府效劳的、经常性的差役)。

在张敏运作下,族员张益胄又联合浯州场其他灶户,一起奏准革除该场灶户办纳弓箭、缎匹等上供物料,以及其他杂泛差役的使命。

这些手法,使浯州场灶户担负大为减轻,成为福建灶户中担负最轻的集体。

张敏又完成了普通人做梦都想完成的希望。

因“私心”而改动的当地财务

张敏族员减负了,而同安县的赋役收入就大减了,朝廷定下的赋税征收“使命”完不成了。

同安县天然不干,在成化八年张益胄奏准灶户免编上供物料不久,便再将这项担负分摊给浯州场灶户。

张敏很恼怒,直接上书皇帝,“复奏准优免”,阻挠了同安县的行为。

为防止重复,张敏耍了几个手法,把同安县部分民差,直接搬运给同府的其他县民户。

此举引来其它县模仿。

如泉州府境内设有盐场的晋江、惠安等县,也将部分弓兵、驿传等役从灶户搬运到没有盐场的县。

明代泉州府浯州盐场图。左边红框处为张敏宗族地点的青屿村。

这意味着被转嫁县民户的担负变重,“受害”的各县官员和大众大为不满,屡次恳求减掉这些额定担负。

老办法不能再持续维持下去,大众的反对逼得泉州府出台新政策,“将一府(泉州府)七县粮米融派五驿”,以府为单位进行财务管帐,并通同协调分摊差役。

一个新的当地赋役体系就这样“被逼”建立起来,而引发这一蝴蝶效应的,就是张敏为宗族免疫的“私心”。

被“脸谱化”的宦官形象之外

宦官因接近权利中枢,深深影响政局。士大夫笔下,宦官往往罪大恶极,他们玩弄权术,误导皇帝,无事生非,是朝中一大危险。

这一简略的脸谱化印象,好像并不适用于张敏。

成化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眉山万安,称誉张敏:

“钟光岳之英,负通硕之才,收支禁闱,多历年所,每有大政,多所赞襄。”

翰林院编修庐陵王臣夸张敏:

“赋性孝友,以纯笃之行,超迈之才,侍今上皇帝于秘戏图,忠勤祈畏,始终如一”。

福建人户部郎中林同赞他:

“超迈之识,经远之虑,仁厚之心,有非庸世人可及。”

成化二十一年,张敏逝世。

宪宗特遣专员前往祭葬,并谕令户部给粮,工部造坟,赐冠帽、牙牌、玉带。

孝宗即位后,对当年护养过自己的后宫诸人均予特别优待,亦特遣人员再次前往谕祭张敏,追赐玺书,赐茔地三百亩和守卒二十人。

可以说,与他的前辈王振不同,张敏的宦官生计,得到善终,比较成功,不只如此,还惠及宗族。

有明一代,宗族因宦官身份而复兴的比如并不罕见,张敏宗族可谓典型。但是宦官一贯被士大夫污名化为“阉丑”,视为无后之人,其与宗族、亲属的互动,大略是士人们懒得关怀的。

注释:

[1]《明史》卷113《后妃一》。[2]陈支平:《新发现的明代宦官张敏材料释读》,《史学月刊》2011年第6期。[3]任公子:《“万贵妃暗杀孝宗生母”考》,见“彰考局”专栏6月28日第42期。[4]《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重恩集前序》,1991年。[5]《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重恩集前序》,1991年。[6]汪道昆:《汪司马大函集·疏·辽东善后事宜疏》,见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卷337,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叶春及:《惠安政书》卷1《图籍问》。[8]《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识文》,1991年。[9]《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疏》,1991年。[10]《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重恩堂记》,1991年。[11]万历《泉州府志》卷7《版籍志下·盐课》。[12]光绪《金门志》卷3《赋税考·盐法》。[13]康熙《同安县志》卷2《官守志·浯州场盐课司》。[14]康熙《同安县志》卷2《官守志·浯洲场盐课司》。[15]康熙《同安县志》卷2《官守志·浯洲场盐课司》。[16]万历《泉州府志》卷7《版籍志下·盐课》。[17]嘉靖《安溪县志》卷3《官制·驿传》;康熙《同安县志》卷3《赋役志·均徭》。[18]嘉靖《安溪县志》卷3《官制·驿传》。[19]《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重恩集前序》,1991年。[20]《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重恩堂记》,1991年。[21]《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重恩堂记》,1991年。[22]《金门青屿社张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谱图等专辑·重恩堂部分·两朝谕祭》,1991年

本文作者:王先生带你看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