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窝囊的国君,司马迁居然还封他为“霸主”野史趣闻

2018-10-30 18:33:03

仁义道德并没有错,宋襄公也并不是因为仁义而打了败仗,关键在于遇事不能够变通,反而一味的恪守某个固定的思维方式,认为仁义是万能的,可是古往今来,又有谁是依靠仁义二字来行军打仗的,更不要说称霸了;除此之外,不能够审时度势,听从谋臣的话三思而后行,而是在不适当的场合争夺虚荣,在失败之后又不能好好反省,选择盲目发动战争,不是主动争取而是固步自封,这也是宋襄公失败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我们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称为“春秋五霸”,但是除宋襄公之外其他霸主都曾在春秋的纷战当中取得过丰功伟绩,并且称霸一时,唯独宋襄公既无横扫战场的军队,又无运筹帷幄的头脑,凭借自己的臆想以“仁义”之名妄图会盟诸侯,当上霸主,在“泓水之战”中滥施仁义,被楚国军队打地狼狈不堪,留下千古笑柄。

宋襄公之所以有称霸的念头首先在于救齐国有功。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易牙、竖刁等人在齐国争权夺势,到处拉拢势力,把齐国整的乌烟瘴气,宋襄公率领几个诸侯国攻入齐国内,齐人与之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为君,宋襄公这才名声鹊起。而齐桓公在位时齐国实力强盛,曾是春秋五霸之首,宋襄公将齐国扶起之后,这霸主的位子和他算是沾上一点边了,至少将来会盟推选霸主的时候,齐孝公会力挺一把。

宋襄公一心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续写齐国往日的辉煌,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十分有头脑且有用兵之策的君主,他不过是在齐国内乱的时候带了几个小国,可以说是侥幸地帮助齐孝公登上了宝座,再加上宋国在当时只能说的上是中等实力的国家,与西北面的秦国和南面的楚国相比较,后两者完全有可能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称霸,但是宋襄公对称霸一事操之过急,齐国内乱平息后不久就急着要会盟诸侯,想以此顺水推舟推举自己为霸主,实在是欠缺思虑。

公元前639春,宋襄公邀请齐、楚两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以盟主的位子自居,引发了楚国的不满,而且连齐国都有些看不下去,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楚两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到了秋季会盟的日子,诸侯都来了,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尊王攘夷,停止相互间的争伐。这时楚成王便问,谁来当盟主呢?宋襄公早就想好了说法,称谁的爵位高就谁来当这个霸主,这不是明摆着推自己上位吗,宋襄公是天子封的公爵,而楚国只不过是子爵,这个地位悬殊显而易见,但是没想到楚国先人一步说,楚国早就称王,虽然宋国是公爵,但是比楚国低上一等,所以盟主之位应当楚国来当,说完便坐上盟主的位子。

宋襄公气急败坏地与他分辨,楚国成得臣褪去长袍现出盔甲,身边跟随楚成王来的随从也露出盔甲将宋襄公羁押起来,可惜宋襄公此次前来会盟不听众人的劝告没有带一兵一卒,结果被羁押回去,囚禁在楚国,然后楚成王指挥五百乘大军攻打宋国,宋国早有防备拼死抵抗,楚成王挫败宋襄公的称霸计划已达成,于是点到即止撤兵回国了,不久在齐国和鲁国的调停下,楚国才把宋襄公放归回国。

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却又无力与其抗衡,于是想拿与楚国亲近的郑国开刀。不久之后,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并没有直接前去郑国救援而是统领大军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担心宋国有失,只好连夜率兵赶回宋国,两军在泓水相遇。公孙固劝宋襄公说,楚国的目的在于救郑国,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没有必要与之一较高下,不如与楚军讲和。宋襄公却说自己是仁义之师,楚国乃不义之师,不义怎么能战胜仁义呢,于是坚持要与楚国军队抵抗到底。

楚军开始渡水,目夷对宋襄公说:楚我军力悬殊,应当趁其渡河之际攻打他们,这样我们才能取胜;宋襄公说道: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在别人渡河的时候攻打他们呢;楚军过了河开始排兵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不从执意要等他们列好阵,等楚军布好了阵一涌而上大败宋军,宋襄王还在战役中受了箭伤,幸好他的属下拼死袒护才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攻击年老的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仁义道德并没有错,宋襄公也并不是因为仁义而打了败仗,关键在于遇事不能够变通,反而一味的恪守某个固定的思维方式,认为仁义是万能的,可是古往今来,又有谁是依靠仁义二字来行军打仗的,更不要说称霸了;除此之外,不能够审时度势,听从谋臣的话三思而后行,而是在不适当的场合争夺虚荣,在失败之后又不能好好反省,选择盲目发动战争,不是主动争取而是固步自封,这也是宋襄公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文作者:疯狂历史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