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则】问鼎中原:楚国的称霸之路,真的是不容易啊野史趣闻

2018-10-30 17:07:39

问鼎中原

【出处】《左传》

【故事】

问鼎中原出自《左传》,成语故事讲的是,楚庄王出兵攻打陆浑的戎人时,路过东周都城洛邑(洛阳)。此楚庄王看着周天子的疆域,心中感慨啊:楚国历时三代争霸中原,始终未果,长路漫漫无期。而这次距离周天子这么近,就安排人问周天子,你家放的那九个鼎的重量是多少,想回家后自己铸造九个鼎以表慰籍。

这九个鼎可是有来头的,传说大禹建立夏朝时,用九牧所进贡的铜铸成九个鼎,象征九州,代表着整个天下。之后夏、商、周三朝都将这九个鼎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朝东迁洛邑(洛阳)后,这九个鼎就安放在洛阳城中。

所以楚庄王派人问九个鼎的重量,肯定是心有所图,想取而代之了。而且楚庄王还放大厥词说道:“我楚国只要把这戈戟的刃尖拆下来,就能铸造这九个鼎了。”面对唾唾逼人的楚庄王,周天子的大臣王孙满巧妙答到:“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他是否有德,而不是在于鼎的大小轻重;天子有德,鼎虽小但依然重如泰山;天子无德,鼎虽大但却轻如鸿毛。如今周朝的国运还未完,周天子还算仁德,这九个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过问的。”于是周庄王,不再继续问了,转而出兵进攻陆浑。所以后来“问鼎中原”就用来形容有企图夺取天下,争名夺利的野心。

其实楚国争霸之路从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如今历经三代多次和霸主之位擦肩而过,到了楚庄王这一代,那对中原霸主更加是朝思暮想,急不可待了。

楚成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多次北进,中原各国望风而降,眼看就要成就霸业了,可惜齐国这时却横插了一杠子。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后,国力大涨,尊王攘夷,好不威风。而且齐桓公又是侯爵之位,远比楚成王的子爵之位尊贵很多。所以齐国被中原各国所认同,而楚国就没有这个号召力了,楚成王只能在召陵之盟中和齐国求和,承认齐国的春秋霸主之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国力大衰。这时楚成王一看,机会来了,又开始了争霸之路。不过楚国依然被中原各国所鄙视,认为是蛮夷之国。恰巧此时的宋襄公又以“仁义”自居,将齐桓公的使命背负在身上,开始处处和楚国作对。楚成王非常气愤啊,以前有齐国撑腰,楚国还有所顾虑,但你这个小小宋国,居然号召大家来反对楚国称霸,实在是螳臂当车。于是楚成王在盂之盟中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并胁迫其他各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可惜强扭的瓜不甜,会盟结束后,各国都翻脸不认人,不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而且还奉一个失败者宋襄公为霸主,于是楚国称霸再次失败了。

楚成王看会盟不成,就直接发兵讨伐中原,攻打此时最有声望的宋国。泓水之战后,宋国岌岌可危,眼看楚国就要通过武力成就霸主之业了。可是楚成王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好兄弟晋文公尽然出兵救宋,阻拦自己的称霸之路,楚成王心里痛恨啊,想当年你晋文公流落到我楚国时,我楚成王以国君之礼招待你,而且和你兄弟相称,好吃好喝的供着,如今你却这样对我,太辜负我的一片至诚之心了。晋楚城濮之战后,再次断绝了楚国争霸之路,从此晋文公又开始称霸中原,成为了第三位春秋霸主。

从此晋楚就成为了死仇,双方争斗多年,终于到了楚庄王这一代。此时晋国虽然已经开始内斗,实力有所下滑,但楚国也经历一些坎坷,所以两国还是斗的不相上下。楚国的称霸之心也已经传世三代,深深扎根在楚庄王心中,所以当楚庄王率兵出现在洛阳时,那九个鼎对于楚庄王来说,可是汇集了三代人的夙愿啊。但是楚庄王克制住了内心的冲动,没有轻举妄动,反而因此更加发愤图强,经过励精图治后,多年之后,楚国终于在“邲之战”中彻底击败晋国,紧接着出兵伐宋,迫使宋国与楚国结盟,最终成就春秋霸业。

本文作者:苏苏看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