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瑶族耍歌堂野史趣闻
耍歌堂是瑶族一项大型文化活动,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主要流行于三排[含南岗],涡水,大坪,香坪[含盘石],三江[含金坑]等六个镇的排瑶村寨。
耍歌堂具体表现包括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是八排瑶民喜庆丰收。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和群众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民间盛会。
瑶族耍歌堂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由各排民众商议决定,但时间都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这一天,也是全国瑶族共同传统节日“盘王节”而连南八排则叫耍歌堂。早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排里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各家各户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同时,宰牛猪,杀鸡鸭,磨豆腐,做糍杷,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
耍歌堂的主要仪式:
游神大典:
三声土铳炮响开道,由瑶族一老人,即村上最有权威的人,鸣锣率众过街串巷游行,老者后面跟着两面三刀名彪形大汉,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带叶的毛竹,竹枝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幡竹之后是抬神像队伍,浩浩荡荡,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
讴歌跳舞:
瑶排姑娘身穿盛装,颈系银圈,头盘野薏米串的珠子,跚跚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亢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
过州过府:
是耍歌堂的中心环节,他们在歌堂坪上插三十六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标志,先签每隔两米插上枝,成方块形,由族长,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开路,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着竹签[州府]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
追打三怪:
“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黄,白三颜色涂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身挂三斤猪肉在前面跑,后面群而追之,抢他们身上的猪肉。
枪杀法真:
由一名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装扮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站在横架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游行,然后由几名枪手跟着向天鸣放鸟枪。
酬神还愿:
当夕阳西下时,耍歌堂最后一个仪式,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已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间宾主开怀畅饮。
每逢耍歌堂盛大节日,瑶族同胞张开嘹亮广原喉咙,放声歌唱,昂扬激越,抒情明快歌声赞美瑶家的新生活。










本文作者:睡太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