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山子雕亮相央视!玉雕大师揭秘故宫最大玉山背后的故事野史趣闻

2018-10-25 08:34:13

8月26日下午,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栏目,来自扬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玉雕山子传承人汪德海,和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岳峰老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苑洪琪老师一起,为世人揭开了神秘的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玉山子背后的秘密,并带去了一件玉雕作品,展现了扬州现代山子雕工艺的创新发展。

扬州持宝人和嘉宾登场,揭秘《大禹治水图》传奇

“山子雕”是扬州玉器史上最富盛名的品种,创作保留玉石天然外形,以各种人物和诗词典故为内容,施以山水花草、飞禽走兽,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的方式雕刻出玉器。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便是扬州玉器代表作——“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这件作品是故宫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是我国的国之瑰宝。全称为“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多公斤。密勒塔山是当地玉的名字,当时,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这件足足有5吨重的作品,没有雕刻之前有多重呢?汪德海在节目中表示,原料约有8000公斤重。300年前,没有现代运输工具,从当时新疆叶城搬到京城就花了3年,其后又由扬州的雕刻大师进行雕琢,又花了6年。这件作品从运料到制作成功,用了近10年。自始至终,都是在乾隆亲自关心运作下,雕琢而成。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苑洪琪说,《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了大禹治水图玉山制作的主要过程。玉山由乾隆下旨给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经过精心设计,最后由乾隆帝钦定,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故宫珍藏多件扬州工精品,乾隆皇帝两次作诗赞美

“天下玉,扬州工”,扬州玉雕最精妙的技艺之一就是山子雕。汪德海介绍,清代其他地方的大型玉雕和扬州玉雕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皆不以玉料的好坏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有些作品的质地虽并非很精美,但经过工匠们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遂成为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故宫收藏的一件“秋山行旅图”玉山就是这样,以产自新疆的玉料制作,原料石性很强,中间杂有淡黄色斑纹,通体重绺,犹如冰裂。这样的玉料本身先天不足,但是经过匠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量材施艺,变不利为有利,成为玉雕名作。

苑洪琪说,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秋山行旅图”玉山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制作。初期在北京制作,后因进度迟缓,遂被运往两淮,由扬州承做。乾隆三十五年,乾隆皇帝为玉山题了七言御制诗。“秋山行旅图”玉山进入内廷后,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九年曾先后两次作诗对其赞美。诗中描述了此玉山做工之巧、琢磨之精,赞颂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艺。

失传300年工艺重焕新机,现场嘉宾点赞扬州工

玉山子在乾隆时达到顶峰,乾隆之后有名的玉山子就逐渐减少了,其后这一工艺失传了将近300年。究其原因,嘉宾们认为,一是乾隆之后,大的玉料比较少见;二是大型山子雕的技艺在清道光时就中断了。

节目中出现的一件现在故宫收藏的《蓬莱仙境玉石仙台》,是慈禧六十大寿时大臣恭进的寿礼,嘉宾们认为,较此前的玉山子,这件作品玉石用得较少,其上用的金石较多,“从这也可以看出,慈禧过生日这么隆重的场面,也没有玉山了,说明当时大玉料已经很稀少了。”

汪德海大师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带领团队,在博物馆中找到清代的小山子,发掘了失传将近300年的玉山子技艺。玉山子的创作,与扬州传统的保形掏洞有所区别,以他所带来的宝贝《羽鹤仙踪》为例,其中有浅浮雕、深浮雕、立体雕、镂空雕等技法,但它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创作难度更大,从外到最里面,有几十层,自上而下,仿似徐徐展开一幅烟花三月里,仙子骑鹤下扬州的绮丽风景图。

嘉宾岳峰在节目中,对这件创新之作大加赞赏。称无论是从自然的诗情,构图、题材的选择,和所采用的各种工艺,让人一看就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富春天下扬州妙,羽鹤仙踪乐逍遥”的迷人境界,把今天中国当代、扬州山子雕的工艺发挥到了如斯天工,无与伦比。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沈慧 罗莉华

本文作者: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