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械师的起点:“中原大战”德军顾问有本事,教导师首秀显实力野史趣闻

2018-10-25 14:33:44

我们在《铁十字的秘密:德军8800名容克贵族军人中6400人战死》一文中提到了德国容克贵族的军官团,仅从军事素养而言,这些德军军官团的军事才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

自1928年起就有一批德军军官团的精锐,已销声匿迹地来到了中国:

马克斯·鲍尔(Max Bauer)、赫尔曼·克里拜尔(Hermann Kriebel)、乔治·魏采尔(Georg Wetzell)、汉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本期《一世明哥私家历史》接着说说:

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2)

啤酒馆事件纪念照。图中居中是鲁登道夫,左四是克里拜尔,右四是希特勒

虽然在军事指挥上,赫尔曼·克里拜尔也称得上兢兢业业,在“中原大战”中亲赴前线筹划布防,协助老蒋拟订作战计划,可是不过老蒋和这位前八国联军的中尉克里拜尔的大脑操作系统严重不匹配,彼此看对方都不爽,而且双方在作战的战略思想上矛盾重重。

不把老板当干部的克里拜尔,还是在1930年5月终被下课。

被下课的克里拜尔,在日后希特勒抉择亚洲战略伙伴的节骨眼上,会说什么估计没有悬念。

克里拜尔走了,乔治·魏采尔闪亮登场,成为新一任德军顾问团的首席顾问。

乔治·魏采尔

乔治·魏采尔是一战德军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这位一战名将,拟订作战计划、实施作战指挥的能力很强。

在作战方面,魏采尔应该是对蒋中正帮助最大的一个德军顾问。

“中原大战”、围剿红军、“一·二八”抗战,乔治·魏采尔都出力颇多。

整军建军方面乔治·魏采尔也有所建树。

中原大战

先说乔治·魏采尔在“中原大战”的表现,当时反蒋各路军阀有70万之众,兵分四路,从津浦、陇海与鲁西南、平汉、湖南袭来。

老蒋和魏采尔这中德合作的指挥部这回磨合得很好:

  • 攻敌之必救,将焦点锁定在平汉、陇海战场。

  • 在平汉战场上以杂牌军和空军牵制反蒋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空军,在德国顾问的调教下,第一次玩空地协同作战,颇显威力。

德国顾问要求很严格,规定空军在陆军发动进攻以前,必须全力轰炸对方阵地。在发起攻击后,部分飞机必须在阵地上空掩护陆军的迅速攻击,晚上才允许返航。

冯玉祥部的西北军虽然骁勇,可是他们没想到老蒋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玩空军轰炸,结果第八方面军总司令樊钟秀亦死于容克式飞机的轰炸中。

反蒋军不得不从主战场抽调兵力。

在陇海主战场上,蒋军投入重兵。老蒋也下了血本,拿出了秘密武器:教导师。

教导师初露锋芒

“中原大战”之前,日本情报机关评价国民党陆军“作为国防军是低劣软弱的”,国民政府对此也毫不讳言:“我军队与帝国主义者之军队相较,其素质优劣相去径庭!”

国民政府意识到“其素质优劣相去径庭!”于1928年开始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协助国民党当局开始了陆军建设,主要从军队的军事领导体制、军队的整编训、装备和军事教育三方面着手。

1928年首任德军顾问团的首席顾问鲍尔就建议中国陆军成立了一个教导队。

教导队包括一个步兵队,一个骑兵队,一个炮兵队,一个工兵队和一个通信队。把他们作为未来中国陆军的种子。

教导队同时也成立了一个军官研究班和译述训练班,使教导队的军官们得到德国战术理论的训练,同时培训必要的翻译人员以备工作需要。

1929年教导队扩充为一个教导团,1930年春,教导团进而成立了教导师。

教导师初露锋芒

以教导师为主干编成的教一师、教二师、十一师,全部德式装备、经德国顾问训练后战力极强。

如教二师被西北军勇将吉鸿昌重兵被围在管村,面对以勇猛善战、吃苦耐劳而勇冠各军之首的西北军,教二师的火力配备、防御组织相当出色,令阵地前尸横遍野,吉鸿昌虎目流泪。

整个中原大战期间,德国顾问不顾生死,穿梭于前线,尽显职业军人本色。

魏采尔更是下榻于蒋的专列上,蒋的每个决策无不先咨询在先。

老蒋也对魏采尔的忠诚、勇敢、勤勉,给予了“功不可没”的评语。

“中原大战”让教导师这柄利剑初露锋芒。


限于篇幅,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或进入本头条号《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本文作者:一世明哥私家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