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中,铁血88师是怎么被打残的?野史趣闻

2018-10-25 14:31:48

88师是国民政府整军计划的成果之一,时代杂志上那张著名的照片便是来自这些“德械师”的精锐士兵们。这支军队曾经在中原大战与强悍的西北军厮杀不休,也曾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与日军第九师团大打出手。

然而随着淞沪会战的败退,在1937年11月26日被编入首都卫戍军序列时,昔日威风八面的88师,此时也只剩下了一个残破不堪的空架子。

从上海一路撤退到南京的88师,望眼欲穿等待着后方的补充兵。好容易,盼来了江西南浔师管区的补充兵。欣喜万分的基层军官们在给新兵们发枪的时候,才发现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时任88师重机枪连排长的匡希圣回忆道:

“发枪给士兵时才知道,这些新兵被捉到师管区后,关在院子里,不仅没有训练,连枪都没有摸过。我们相顾失色……刚刚三天,便把这些新兵塞进第一道防线里去了。”

不过,有人总比没人好。匆匆把这些弟兄整编进来后,88师开始迎击日军,保卫南京。

在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的作战计划中,88师并没有顶在第一线,而是被部署在了“城垣防线”,负责防守南京南面的核心要塞雨花台和中华门。

中华门早在明城墙建设时期便是城防体系的重中之重,而雨花台作为南京南面高地,也成为南京城垣的锁钥,在多次国内战争中遭受战火考验。这两处核心要塞的工事建设自然也是马虎不得。国民政府早就在雨花台一带的山丘地区里浇筑了大批钢筋水泥的机枪掩体,“有钢板和厚橡皮两重门”。

然而负责设计工事的参谋部门大概是专注于与装备粗劣的红军作战,完全没有从之前的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中吸取教训,“掩体只着重射界广阔,射击口又高又宽,在敌人面前暴露无遗……不能起到半点作用”。

然而,88师已经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他们将用鲜血和生命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2月9日,日军击破了74军在牛首山一带的防线,兵锋直抵南京城垣。88师将全部兵力集结于此,拼死抵抗。然而毕竟是疲惫之师,强弩之末,由于新兵太多,一线的班排长们甚至不得不亲自担任机枪射手,而让新兵负责搬运子弹。即便是拿着步枪的新兵们,面对呼啸而来的炮弹和尖啸着俯冲下来的日军飞机,也往往吓得闭眼放枪或是胡乱逃窜,白白牺牲了性命。

承受着日军怒涛般的攻势,88师终于在12月12日,迎来了自己的终末。

12日,日军终于冲进了雨花台、中华门要塞区的核心位置,与88师展开了白刃战。被击溃的士兵试图逃回城内时,却发现原本架设在护城河上的浮桥已经被炸断。除了少数游过护城河、爬上城墙翻进城内的幸运儿,绝大多数被阻拦在城外的士兵不是当场战死,就是成了俘虏,在后来的大屠杀中死伤殆尽。

那位有幸活下来写下回忆文章的匡希圣排长,便是这样的一位幸运儿。而他付出的代价,则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部下和战友悉数战死在高耸的城墙脚下。

短短一天时间,88师的两个旅长朱赤、高致嵩,以及五名正副团长悉数战死。88师的脊柱被打断了。

也就是在88师几乎已经将血流尽时,唐生智终于做出了撤退的决定。然而这个决定来的太迟了。

88师在严重的伤亡下几乎陷入了无组织的狂乱状态。两千多人的部队甚至试图冲击阻拦在挹江门的兄弟部队第36师,夺取逃亡的一线生机,而最终被36师“劝阻”——这也是电影《南京!南京!》开头里,巨大城门前的士兵们手挽手组成人墙阻挡逃兵人潮这一悲壮场景的真实原型。

最终,唐生智的突围计划变成了一纸空文。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开始无组织的自行逃亡。在惨烈的突围中,除了接替高致嵩担任264旅旅长的廖龄奇,带领一千多名士兵艰难的绕行到长江边,搭乘木船逃走外,自行逃脱渡过长江的88师部队只有寥寥四五百人。

而师长孙元良在12日离开卫戍司令部会议后,并没有选择回到部队指挥突围,而是脱下军装逃进城内,在一家妓院里躲藏多日才得以最终逃离南京——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在当年的战友悉数离世之后,在回忆录里将自己的这段经历春秋笔法一番。

如果说结束了淞沪会战的88师是只剩下一副骨架,那结束了南京保卫战的88师只能算是军队的残骸了。

他们再次出现在战场上,要等到1944年,集结于云南的远征军序列中。而此时,国民革命军曾经的骄傲已经泯然于众人之中了。

(本文作者为姬守之死神,文史爱好者。作为南京人,对南京遭受的蹂躏自有一些伤痛,特作若干短文以寄。授权头条号巴山夜雨独家首发。)

本文作者:巴山夜雨涮锅(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