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林黛玉野史趣闻
按:端午将至,我们不由想起红楼里,曹公精笔细绘的那个端午节。那个端午节,宝黛感情走到一个节点上,对黛玉来说是很虐心的,然而吵架拌嘴哭泣嫉妒,是对人生还有期望,泪水流尽的那天,才是生活的门永远锁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是否一次次回放红尘中这个充满欢笑与泪水的节日。
作者:林梅朵
红楼梦里的主子们,许是太过悠闲了,热衷过各种节日,连芒种节都要郑重其事的过一过,名曰“送花神”,更别说正经节日端午了。
奇怪的是,大观园中的第一个端午节却看不到他们喝雄黄酒、挂菖蒲等场面,而是牵三扯四、七七八八发生了很多事,让人不由感叹:信息量好大!
先是元春从宫里赏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叫打三天平安醮。打醮是一种祈福活动,请神灵保佑幸福,免除灾难。元春选在五月初一日到初三日打醮也是有讲究的,古人认为,五月是凶月,五日是恶日,所以大家在端午节这天扎艾草、挂菖蒲、点雄黄驱除“五毒”。元春五月打醮不要紧,打出多少故事来!
打醮之前,她赏出端午节的礼物:给宝玉的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不算贵重,却都是夏日用得着的东西---大姐姐很温暖的记挂着宝玉。
过节的赏赐自然不只有宝玉的,别人也有,东西却不太相同,老太太是上上份儿,老爷太太姨太太一样,李纨和凤姐一样,有趣的是,和宝玉得到同样赏赐的只有宝钗。林黛玉和“三春”只有扇子和麝香珠儿,并没有丝织品凤尾罗和精工细作的凉席芙蓉簟。
宝玉不禁纳闷,竟怀疑一向细心的袭人搞错了,袭人急着证明自己并无工作失误:“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
其实端午的礼物,元春许是早在元宵节就在心里盘算着呢!
当日,贵妃看见宝钗和黛玉比自己家的三个妹妹还好,“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她的反应很有意思,既不是连声夸赞,也不是向两位表妹叙叙话,而是脱口而出:“宝玉为何不见?”怎么一看见薛林长得好,就立马想到宝玉呢?
元春和宝玉“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她是宝玉的启蒙老师呢。对于这个弟弟,元春想的实在是太周全了。又怕他不学习,又怕他太寂寞,省亲之后命他和姊妹们一同住进大观园读书,焉知没有其它意思呢?一位似玉的姑舅表妹、一位如花的两姨表妹,她们不也都住进园子里了吗?
元春在宫里,闲暇之余未必不想着这两位妹妹一个弟弟,从元宵到端午这小半年时间,她想好了。
黛玉是个人人见了都会惊为天人的美人儿,有人说她的美只限于宝玉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不然,连薛蟠这样连个囫囵酒令都说不全的主儿,“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可见黛玉美的无可挑剔。怨不得她初进贾府时,会奉承的王熙凤就说:这通身的气派,竟是老祖宗嫡亲的孙女儿。黛玉的美辨识度极高,属于那种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吸走人的眼睛的。可是,她还有一样,同样也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那就是身体孱弱。她刚来时,贾府的人见了她先就问“常服何药?”
从品貌才情上,黛玉都不输于宝钗,可贵族豪门娶亲,自然要先考虑健康,考虑传宗接代,其次才是其它。况且,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诗写的再好算不得正经事。现有宝玉的嫂子李纨为证,她的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是朝廷最高学府的负责人,却不让女儿多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当时风气如此,黛玉的诗才是为她加不上一点儿分的。宝姐姐就不一样了,牡丹花一样的相貌和气质,属于大气富贵型,又随分从时,不言不语,不像黛玉似的元宵节作诗“一心想压倒众人”,且一看就体格健康。对于选弟媳的元春来说,自然是后者更合适。
端午节的赏赐下来,黛玉心里不安了,言语也更加尖刻起来“比不得宝姑娘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宝玉虽赌咒发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可一转眼,他就盯着宝钗腕子上的红麝串呆住了,黛玉在旁看了,说又说不得,恼又恼不得,只好假托看见一只“呆雁”,甩着手帕子来奚落他一下。
其实,宝玉见了宝姐姐那“雪白的膀子”心里想的却是他的林妹妹呢!可这话又不好说出口,黛玉如何知道呢?她只看到宫里的赏赐,和二哥哥盯着宝姐姐手腕那呆呆的眼神儿——似乎端午节还没到,黛玉的“五毒”却一点一点地漫上来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清虚观里,又跑出个张道士来给宝玉提亲:“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这个出家人,不潜心清修,倒热衷于跑媒拉线。幸而老太太给挡住了。提亲不成,张道士又开始送礼,那珠穿宝贯,玉琢金镂的三五十件金璜玉珏中,有一件和史湘云的首饰相似的金麒麟。宝玉连忙揣起来,黛玉又看见了——这一回一回的心塞,实在来得太密集了!
如果说黛玉和宝玉是青梅竹马,那史湘云就更称得上是和宝玉从两小无猜中一起走过来的。黛玉还在姑苏林家时,史湘云做为老祖宗的侄孙女就时常在贾府住着的,所以黛玉来了以后,湘云说过这样的话:“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语气里全是小女孩的娇嗔不满。眼见这会儿宝玉又独将金麒麟揣起来,黛玉能不暗中思量吗?
宝玉的桃花运真是走哪儿哪儿有,家里一个金锁不算,又加上个金麒麟,外带一个什么人家十五岁的好模样的小姐,黛玉揣着一腔心事,从清虚观回去就中暑生病了。
中暑是因气温高引起的疾病,五月初一并不很热,清虚观里还比别处凉爽。打醮之前凤姐就说过:“他们那里凉快,两边都有楼”,可黛玉还是病了,只怕她禁不住的不是气温有多高,而是内心的焦灼吧?
悲情出诗人,黛玉写《葬花吟》、《桃花行》,都是在心情忧闷的情况下,可这个端午节,喝着“香薷解暑饮”药汤的黛玉已无心写诗。
黛玉没写诗,有个叫月牙儿的姑娘不胜感慨,写了一首《端午伤怀》,由屈子漫想到曹公,由屈子沉江延伸至绛珠泪尽,端午红楼,融为一体,欢迎方家指正:
端午由来不可娱,一杯清酒祭江湖。
千年辞赋怜香草,半部红楼惜绛珠。
骚客无情应寂寞,佳人有梦已荒芜。
多愁莫向心头起,长夜能消几泪枯?
黛玉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对她这种悲观性格,大家有怎么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本文作者:红楼梦研究(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