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作战参谋沁”写成“泌”,结果使冯玉祥输掉了中原大战!野史趣闻
有些时候,在十分关键的时刻,一个字都可能给这个局面带来不一样的改变!来看看下面这几个故事!
败在多写一撇的战争
1930年4月,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及地方军阀,在河南山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混战,历时七个月,双方使用兵力一百多万,死伤达三十多万。为了更好的联合讨伐蒋介石,阎锡山与冯玉祥预先商定,联军将在河南山西的交界处沁阳会师,集中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境内的蒋介石中央军。但是,偏不偏,巧不巧,冯玉祥的一名参谋在起草作战命令时粗心大意,居然把“沁阳”写成了“泌阳”。巧上加巧的是,河南南部还真有一个叫泌阳的地方,离沁阳有几百公里。冯玉祥的一部分作战部队接到命令后,昼夜兼程,赶往泌阳。这样一来,就使大部分联军兵力分散,贻误战机,结果就这样被蒋介石各个击破,完全失去了主动权。从此后,阎冯联军一直未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最后以失败告终。尽管里面的原因很多,但这关键的一字之差,确也对战争的全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说,冯玉祥非常生气,还处理了一名高级军官。历史上称为败在多写一撇的战争。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关键一刻,写错了关键的字,甚至是关键的一笔一划,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局面。汉语中不少字形体相似,多一撇少一撇就是另外一个字,很容易写混。沁和泌,前者念qìn,沁人心脾,后者念mì,分泌,做泌阳地名时念bì。遇到这类字一定要细心写,不要疏忽大意!
买鸡
从前,有一个姓齐的监生,虽然有钱,却识字不多。有一天,太守写了一张条子要他去买鸡两只、兔一只。差役不识字,就去问齐监生。齐监生念到:买鸡一只,免一只。差役于是买了一只鸡回来,送给太守。太守大怒:“条子上明明写着买鸡两只,兔一只,为什么只买了一只鸡?”差役告诉太守这是齐监生说的。太守便把齐监生拘来,关进斋戒库。监生一进库内,见碑上写有“斋戒”二字,以为是他死去的父亲齐成的名字(斋的繁体字齋和齐的繁体字齊相近),于是便大哭起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般大哭,他说:“这是我父亲的灵座,不知道是谁建立的。睹物伤情。怎么能不哭?”
“兔”和“免”,齋”和“齊”,戒和成等都是形体差不多的字,平时如果不注意分辨就很容易搞错!平时我们要注意辨形释义,抓住特点进行记忆。比如像“兔”可记住“兔子尾巴长不了”但不能没尾巴。这样触类旁通的记忆就可以避免齐监生那样的笑话了!
一字一条性命
民国时期,某张姓督军因手下的一名军需官言语冒犯,遂传下手谕:“打棍三十”。
军需官被押至营中,大兵举枪一字儿排开,长官一声令下,众士兵扣下扳机,叭.....一阵枪响,可怜的军需官被打得浑身都是窟窿,非常凄惨!
此时,督军正在书房喝茶,听到枪声,忙问何故。手下的人说是军需官已被处决。督军一听大吃一惊,斥责道:谁叫你们枪毙他的?有人递上督军的亲手手谕,只见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大枪三十。一字之差,枉送了部下一条性命。
本文作者:搞笑集合吧(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