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想给兄弟们平反,但放不下面子,因此让乾隆得了个好名声野史趣闻

2018-10-25 11:39:34

溥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也是见证清宫历史的最后一批皇室宗亲。他后来写了不少关于清宫的史料。从他的史料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被乾隆封存于养心殿中的一道鲜为人知的雍正密诏。

据溥杰的说法,这道密诏被乾隆封存供奉在养心殿东厢房的一个佛龛之中。但是从乾隆以后就没有人敢打开,因为乾隆在这道密诏上裹上了厚厚的纸包,并在上面写下了“如后世有开看者,便不是我的子孙”。那么乾隆为何要这么做呢?此事说来话长。

对于乾隆的继位有不少说法,主流认为是康熙看中了孙子故而将皇位传给雍正。至于康熙、雍正是如何考虑的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弘历继位的过程是极为顺利的。而且,乾隆也的确是一位雄主,至少雍正没有选错接班人。

乾隆继位后,除了按礼发葬皇父外,也确实做了一番替父遮丑的工作。诸如替皇父严猛治政曲意开脱,平反雍正一手造成的惨案等等。这既是他为皇父遮掩罪责,又是在通过此举笼络人心。

其中有一件事,则纯属是为父遮乖掩丑的行为。那便是在雍正死后的第二天,乾隆就下令驱逐受雍正宠信的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并且,乾隆特下旨为皇父辩解,说雍正在位时并未听从他们一言,也未曾用过一药。

而且,乾隆威胁勒令出宫的张太虚等人,若是在外不安分,“捏造”雍正的一言一字,定要立即正法,决不宽贷。乾隆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为什么如此急不可耐地驱逐道士?联想到雍正的暴死,实在让人心起疑惑。

雍正生前为洗刷自己“谋父”、“逼母”尤其是“弑兄”、“屠弟”等传言罪名,一度写下了洋洋万言的自辩书——《大义觉迷录》。乾隆即位后不久,一反雍正所为,将被雍正免罪去四方现身说法的曾静、张熙处死,同时,严令收回流散民间的《大义觉迷录》。也许,乾隆对皇父欲盖弥彰的自辩,已意识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所以,为遮掩事实真相,才将这一有损皇父形象的御书收回,以作为禁书。

很多人对乾隆继位后的一些措施提出批评,认为乾隆继位后便开始大规模翻案,那些曾经在雍正一朝受到打击牵连的众多官员被纷纷启用。更有甚至,乾隆在宗室之中也掀起了平反冤狱的活动。

比如,乾隆将雍正最大的政敌胤禩、胤禟等人的子孙恢复了宗籍,还将囚禁数年的十皇叔和十四皇叔也宽赦释放,不久又赐给他们辅国公爵位。其他诸如胤禩、胤禟案中的治罪人员,乾隆也给予宽大处理。为此,乾隆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颂声。

中国古代常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以这句话来评判乾隆,那他就大不孝。刚刚即位就大张旗鼓地纠正皇父之道,难道熟读史书的乾隆就不怕后人骂他不孝吗?乾隆当然怕,只不过他改父道是有根据的。乾隆后来曾公开表示,雍正晚年时在谈及处理胤禩和胤禟等人的处理时,话语间颇有后悔之意,而且临终前赐予乾隆密诏,让他即位后要将这两位皇叔平反昭雪。

既然雍正晚年对此有悔意,为何他自己不亲自为两个弟弟平反呢?这道理也很简单,雍正碍于尊严而不能自己诋毁自己的名声,这一点也是符合雍正自身的性格特征的。况且,新君即位,推恩臣属更容易赢得人心。

乾隆后来将雍正临终的这道密诏进行封存,并写上了“如后世有开看者,便不是我的子孙”,此举显然是出于为顾忌皇父的面子。这道密诏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中被提及,因此,可信度还是较高的。

本文作者:左都御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