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美崇信野史趣闻

2018-10-25 11:38:38

民间虽有“崇信县二里半,一根纸烟吃全县”的俚语,但小县城虽小,却有小的妙处,没有大城市拥挤的楼群与喧嚣,却有其自然、平淡和真实的美。

前言

清代《崇信县志》成书于顺治年间的1649年。编纂者共有3人,他们是两任知县武全文、于元煜和贡生刘显世。

武全文 (1620一1692),字藏夫,号石庵,又号石滩,山西盂县人。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任崇信知县。1654年升刑部山西司主事、湖广司员外郎、福建司郎中加一级。继升陕西按察使司佥事。1658年分巡关西道,整饬固原兵备道。再升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兼按察使司副使,以父去世归,起补山东布政使司参议,分守东兖道,不久裁缺,归家8年。奉命保举湖南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分守衡永郴道,至赵州疾作而归。辟旷观园与诸子游憩讲学。刊印的著作有《旷观园文集》二卷,《旷观园诗集》二卷,《藏山纪事》《宾山游》《百忍录》《武氏家学汇编》《芮谷志》《触景吟》等。

于元煜是山东东阿人,拔贡。清顺治十一年(1654)任祟信知县。从时间上推算,1654年,正是武全文“升刑部山西司主事”的那一年。也就是这一年于元煜接任了崇信县知县的时间,他一上任,就开始主修崇信县县志。

刘显世是明崇祯年间贡生,崇祯年是从1628开始到1644年结束,共17年时间。他汇辑《崇信县志》的具体年份,新时期编译者张树兴、郑行健等没有交代,但是有刘显世的“邑人”“任郡县训导、河州学正、洮州判官。”的信息就了解了他的情况。

《崇信县志·目录》中看崇信传统文化

清代《崇信县志》,是系分巡关西道原崇信知县武全文创修,继任崇信知县于元煜重修,崇信籍贡生刘显世汇辑,清顺治十七年的刻本,这是一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县志。据崇信现存有关资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崇信知县柳仲庭纂修过一部《崇信县志》但是,“然因岁月沧桑,轶失甚重,今已无实物可考。唯北京图书馆现存清代《崇信县志》一本,即今注泽出版的清代《崇信县志》。”

从《崇信县志·目录》看出,该志书分“上卷”“ 下卷”和《芮谷志》3大部分。

“上卷”目次有沿革、疆域、山水、风俗、物产、赋役、城堡;“下卷”目次有学校、坛庙、寺观、官师、人物、利病、灾异;《芮谷志》目次有小引、芮、芮谷、芮谷诸胜、登临总目、隆冬三胜、芮谷游、冰壶记、贯珠泉记、冰鱼记、化鱼沼记、石洞赋、古柏记、蟹渠记、诗等。

以上《崇信县志·目录》所有目录内容,应该说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华文化的一切文化内涵,诸如地理、自然、历史、天体、人文等等。

笼统地说,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地域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因之,《崇信县志·目录》所收的词条,从广义上讲,应该都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以此类推,崇信县域的传统文化从古代就十分丰富,形式非常之多。

清代崇信县版图与沿革

在古代,严格的说,1647年前后,就是崇信县志编纂者武全文考取进士的那个年代,崇信县县域有多大呢?下面我们看看“清代崇信县版图与沿革”一节吧:

“先王肇建方域,首重图籍,盖使幅员之广狭,山川之险易,以及人民之繁啬,瞭然在指掌间也。崇于平郡为下邑,设在山僻,壤地隘,户口稀。”

创修人武全文的寥寥数语,对崇信县的版图交代的十分详尽。

他说,古代帝王开始设立区域,首先重视地图和户籍。让幅员的广阔或狭窄,山川的险要或平坦,以及人口的众多或稀少,一目了然于指掌之间。“祟信在平凉府是下等县,设在偏僻山区,土地狭窄,人口稀少。”

历史上,崇信县的沿革怎样呢?武全文依据历史文献,考证的很清楚——

《汉书·天文志》上说:“崇信在东井、营室两个星宿相邻的地方。”《尚书·禹贡》上说:“在雍州境内。”是周族公刘在汭水边居修田事的故土。在秦代属北地郡。汉代为鹑觚县西面边境,隶属安定郡。晋代到隋代沿用汉制。唐代开始建城,用来防御吐蕃的侵扰。宋代建县,隶属渭州。金代改渭州为平凉府,仍隶属于府。元代和明代沿袭金制。今仍沿袭明制,隶属平凉府。

美丽的自然山水

古代,崇信的山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那时候,崇信县境内的大山有锦屏山、箭筈岭、文璧峰、烽台山、五马山、唐毛山、玉京山、三姑山、断万山、文笔山、五龙山、五马山、闭银山、凤山等。当时,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向着城南望去屹立的山叫做锦屏山。山上城堞排列,花木繁茂,春夏秋三季色彩绚烂,犹如屏风,所以又叫做花山。城北与锦屏山对峙的山叫做凤山,形状像一只凤凰飞起。山顶修筑了一座柱石峰,与文璧峰辉映。峰下为芮谷,悬崖间有飞流的泉水,县城东三里有座山叫做文璧峰。明代知县武有备在山顶修筑了一座高峰,四丈五尺,叫做昂龙首。稍向西五里有座山叫烽台山,到最高处要盘旋曲折几层。

五龙山位于县城西四十里处,峡口的南面,峰岭曲折蜿蜒,林木繁茂,荫翳蔽日。马长春先生一路介绍而来,他说,五龙山相传是唐代抵御戎族侵扰的旧城堡。上面有五帝、三清等祠,药王、观音等洞。是韩藩西德王朱偕静修建的,现在祠已毁坏,洞还在。改革开放后,五龙山上有人开始恢复上面原有的庙宇建筑。

闭银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人谓状如五马,因名。自唐林木丛生如毛,以取材。

文笔山,山峰奇异秀美,陡峭如削,形状象初开的荷花,是崇信境内景观最好的地方。峡口,在县城以西四十里,是大禹凿山开渠,疏通河道的故迹。西岸高峻陡削,群峰雄伟尖锐。汭水自华亭南北两条水源汇合后人这里流出,浪花似雪,喷涌奔流,崇信县兴旺之气都汇聚在这里。每当人们观赏自然风光,都把这里作为首选。

汭河,发源于华亭。朱熹注解《诗经》说:“出于吴山西北。”吴山就是陇山,华亭与陇州山连壤接,境内许多山都是陇山的支脉,又叫小陇山。况且在唐宋那个时候,华亭县原属陇州管辖,还没有归属平凉府。出于马峡口诸泉的为北源头,出于仙姑山诸泉的为南源头,汇合而向东流。经峡口四十里,流过崇信县城北面,又向东流七十里到泾川回中山,流入泾河。汭河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从泾河流域有了人类以后,作为泾河的支流,也就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文化辉煌。

崇信的历史遗迹赘述

武全文《迎驾坡记》记载,在崇信境内,上古人留下的胜迹很多,难以尽数。

县西南有迎驾坡,古时太王游猎到过这里,当地百姓端着饭食,提着酒浆迎接他。过去也叫迎驾坡。武全文说,当地人告诉他:“从前太王游猎到此,老百姓提着饭食和酒浆来迎接,至今人们叫那里为迎驾坡。”他在文章中感叹说:就连汉唐皇帝封禅泰山刻立的石碑,杰出的谋划可以盖世,而随着时势的不断变化,没传到几十代,已荡然无存。从太王以来的周代世系,以至现在,已过了几千年了。其间不知道换了多少朝代,更换了多少帝王,像游猎这样的小事,根本不足以记载。而当地百姓相至今互传颂而记在心里。经过几千年,还仍然向南指着那个地方说:“这就是从前的迎驾坡。”

其实武全文感叹的是人生的暂短。一个地方,一件物品,一种精神是会永远存留在世间的。像崇信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和公刘的精神。至今人们还能看到它和享用它。

县城外西面一百四十步的地方有一眼古井,世代相传为康王神井,是唐朝陇右节度使、武康王李元谅开凿的。武康王李元谅,因为城内水咸,从汭河中取水又稍远,就在城外西北面挖了深一丈,直径五尺的一口井,得到了甜水,以备军队饮用。知县武全文《重浚康王神井》记载了这件事情。凡是武康王当时所做的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情,到今天,老百姓还是怀念他。

崇信县城,“周长二华里一百九十八步”,设东西两个城门。南面蹲着锦屏山,北面临近汭河水,裁取唐代镇城规格的一半修筑。城墙上有望楼和矮墙垛口,设制得十分严密完整。不过,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几百米的残垣断壁了。

据武全文《重修县衙记》记载:旧县的治所,在武康王李元谅故宫的旁边,以前非常壮丽,流寇攻破县城化为灰烬。明末迁移锦屏山上,衙门面向西,狭窄简陋无比。知县武全文增修丁门廊,台阶,具备了治理百姓的体式。门上匾额为“重民署”。他来到崇信以后,看到这里人口减少,百废待兴,悲伤同情之心由然而生。只能天天忙于勉励农事,兴办学校,开垦荒地,招抚外流逃荒的百姓,平均徭役,清理赋税,节省费用,排除干扰,慎重用刑,整伤武备,开拓市场,发展手工业等许多事情。

如果现在仍旧能把县衙的原貌保存下来,像山西平遥一样,地面有那么多古代建筑物,那崇信县现在在国内也很有知名度了。可惜,我们的祖先远远不及平遥民众的先人。

芮鞫街,在开化寺东边。知县武全文首次开辟。知县武全文《芮鞫街小记》说:从前公刘带领周族迁移到那县一带,教化普及四方。《诗经》上就有“定居下来人口兴旺,一直到了芮水边上”,崇信就是周族生息的遗址。崇信这样一个偏僻山区,只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而公刘的教化却能普及到这里。假使千百世以后,公刘的教化仍值得人们仰慕,那么芮鞫这个名字,到现在就不能废弃。即使千百世以后,公刘的教化不能迎合新的形势,芮鞫这个名字,到现在也仍然不能忘掉。通往山城的旧路,本来经过开化寺,我把它改在钟楼之后,改名叫做“芮鞫街”。又说:这就是公刘从前所为,道德教化影响深远,旁及到这里的居民。这也是当时先周居民所为,沐浴公刘的崇大教化,居住安处,千百世风俗教化方兴未艾。那又怎么能得到而废弃这个名字呢!那又怎么能得到而忘掉这个名字呢!

清代,崇信县还建有“二难坊”“阐节维风坊”“厩城”“九工城”“赤城”“铜城”等城池。县南四十里的赤诚,当年“秦始皇猎至此”,筑城以驻跸。赤城高沟深,可以避兵。铜城在县西四十里。黄巢之乱,以御寇。北枕高山,南面平原,雄踞峡口之左,故址尚存。

厩城,在 “县城南面二百步”的城外原上,“李元谅筑,修建厩房一百间养马。城高两丈,周长一百八十二步,南北各开一门。今旧址还存在。”

文庙在“县衙东面五十步的地方”。明朝洪武四年,知县王轸主持修建。嘉靖元年,知县杨梅重修。平凉县人赵时春记:河东人杨君梅任崇信县令三年,能够宽待百姓,达到社会安定,并且以正确的方法倡导教化。他看到学宫裂塌未能修复,生员学子没有休息场所。孔庙院落,长满荒草。瞻仰依恃的环境远远离去,普及教化情况转坏,受到阻碍而难于传播。于是献上清洁的祭品,安排好各种建筑材料。召集木工、瓦工、铁匠、泥水匠修复学宫。精心施工使其完善良好,修补陈旧使其焕然一新,更换腐朽使其更加坚固,尊祭圣人使其位有所居,选拔学生使其入宫学习。悬挂钟鼓,陈列祭品,祭祀活动依据程式。弦歌诵读之声,洋洋溢溢。

清朝顺治八年,知县武全文开始营建大成殿、棂星门,先后竣工。整个修建还未完成,就因朝庭召调而离开崇信。13年之后,知县于元煜继续修建,东西廊屋、戟门、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先后落成。明伦堂在大成殿后面,学舍在文庙偏东处,现已废弃。

社稷坛,在县城西北。明洪武四年、知县王轸始建。十五年,知县盖惟一重修。顺治十六年,知县于元煜立了牌坊,并筑了围墙,为了使坛用于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城东面。建修和社稷坛相同。

城隍庙,在县衙东面。明洪武四年,知县王轸始建。嘉靖十八年,知县薛麟重修。武全文《肇举庙祀文》说:崇信县城僻陋的时间很久了,加上兵祸凶灾交替苦害,这里的庙宇荒废凄凉,城郊悲惨昏暗,野外祭祀早已废止,钟鼓之声难以听到。地方官员感慨地说:“唉!礼坏乐崩了啊!礼坏则风气衰败,乐崩则神人不安。风气衰败,神人不安,哪个县这样做呢?(神灵)诏示我们恭顺天意,养育生民,没有什么比得上八政齐行,七教善俗,五礼六乐。”

清《崇信县志》详细记载了重建城隍庙的经过:

从现在起,地方官和众人一起计划修复庙宇。这时正好有逃亡在外的工匠,重新招集回籍。凡我县士子庶民,全族聚在一起商量,大家都说:“今年春天长时间没有下雪,全年的收成几乎无望,我们和自己的县令,祈祷上苍,请求总是应验。今年夏天不下雨也用同样的办法,今年秋天不下雨还用同样的办法。我们用这样的办法收获了粮食,我们有饭吃是上苍的恩德而不思报答,祭祀典礼缺欠简略而不举行,就是我们对上苍最大的不敬。这样简陋的习俗,怎么能得到上苍昭示明德,赐于询问。”因此在这月初一,备礼设乐,开始虔诚地举行祭祀。以后成为常规,并把祭祀的日期告诉县令。县令高兴地说:“这样举行祭祀典礼,具有三个好处。请求第一,报答第二,祈祷第三。所以说:一举而使三个好处具备。”崇信……风气幸无衰败,神人幸无不安。于是进而其……。第一说:山润有草木,池中有小洲。我崇信百姓……,敢烦请求神灵先享其气。第二说:有祈祷必有应验,无感应没有……。……不遭受水旱凶荒,敬报神灵的恩赐。第三说广…康。我崇信百姓从今天起,到亿万年,赐福无疆,永远祈祷神灵吉利欢乐。

当时,县城还建有关圣帝庙、文昌宫、风伯雨师庙、太白庙建筑宏伟民众祭祀的地方。与风伯雨师庙并建。

武全文《祷风伯雨师文》说:国家的根本是民,民用以维持生命的是粮食。风雨适时,气候正常,则五谷生长旺盛,人口繁衍生息,国家昌明发达。否则,干旱作怪,狂风肆虐。饥荒年馑接连发生,姓生计受到摧残。古人祭祀的目的很清楚,让神灵恩惠“甘雨”,细细濛濛下起来。滋润田园,庄家旺盛的生长,从今年年风调雨顺,让老百姓有饱饭吃,所有土地,干枯的庄稼迅速复苏,四野充满繁荣景象。

武康王庙,唐朝李元谅开拓疆域,修筑镇城,恩德遍及人民生计,因此建立这座祠庙来敬奉他。庙的旧址在县城东面一百二十步的地方。明朝洪武三年,县民李斗等人将庙移建城内,依傍着武康王原来的行宫。过去有四根石柱,是宋元以来的旧物,前贤在上面刻字题辞很多,迁庙时被遗弃在城外。知县吉泰移人庙院,建亭子于庙前。庙内祭祀武康王及王妃,而以前的人因王妃是唐公主,就枉屈武康王像于右边。知县边国柱嫌疑这样安排不合礼制,又未能急忙更改,于是以古殿为寝宫,而另在前面修建正殿。明朝未年战争灾荒相继,殿和亭全部毁坏。知县武全文按照原址建了新祠,改变肖像为木神主,归礼于正,每年春秋按赁例祭祀。

峡口庙,在铜城西面。相传是唐英公李世勋扼守峡口以抵御戎族的侵扰,立庙祭祀。以每年三月十五日举行祭祀。德宗时,武康王李元谅任陇右节度使,在崇信、百里、良原筑城,以抵御吐蕃的侵扰。他生前保卫疆土,死后在崇信立庙祭祀。

开化寺,在县城内锦屏山跟,规模弘大宽阔,是唐代的佛寺,大殿前的石塔上刻有“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书法刚劲有力,现在一半文字已经脱落。在清代,崇信的佛教、道教场所很多,有崇佛寺、东峰寺、龙泉寺,又叫殿子坡,在芮谷中。山腰有飞泉,奇景很多。

铜城有丈八寺,赤城有香山寺,还有石宫寺、弥陀寺、玉虚观、纯阳观、上清宫等,当时,庙宇精美珍奇,佛像高大巍然,琼宫瑰玉,景色林立,非常美观,香火也十分旺盛。

公刘庙,在凤山上,分巡关西道武全文创建。武全文《碑记》载:圣王制定了祭祀制度,能抵御重大灾难的人就祭祀他,凭功劳安邦定国的人就祭祀他,以法规教化于老百姓的人就祭祀他。不是这样的人不列入祭祀的典籍,因为不符合祭祀的正当要求。君主公刘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致力耕种,广积财富,老百姓爱戴他,经过千百年以后,老百姓还称颂他的功德,并立庙祭祀,享受人们的尊重。忘记了他,就是违背了圣王制定的祭祀原则。祭祀有固定的祠庙就祭祀,这是沿袭常规。

崇信处在芮水之滨,本来就是芮鞫的遗址。周代基业的兴盛,是从公刘开始的。公刘以前,后稷的兴起,是在皋陶、尧、舜、夏时期,虽然他们都有美好的德行,而崇信却不是他们的封地,不敢祭祀他们。公刘继承发扬了后稷的基业,被老百姓拥立为君主,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一直住到芮河湾”“整理田亩种粮食”,诗人歌颂怀念他的功德。到现在人们沐浴着他的恩泽,还没有衰微停息。崇信是芮鞫的遗址,崇信人是“大瓢舀酒浆”淳朴之人的后裔,人人懂得礼义,崇尚美德,这难道不是文王教化的结果!

于元煜《书碑阴》记载:顺治十七年五月公刘庙宣告落成,巡宪武公撰写的碑文刻于精美的碑石。他写过一首祭祀歌,歌词是:芮鞫的水啊,其流湍急,浩浩荡荡。芮鞫的谷啊,佳境优美,郁郁苍苍。神灵的恩德啊,比山还高,比水还长。斟满桂花酒啊,黄流荡漾在金觞。敬献清香的佳肴啊,又丰盛又芬芳。神快降临啊,和风细雨润我乡。

圣母宫在龙泉寺佛殿的左面。武全文《重修圣母宫记》说:有一天,县里的生员和民众具备材料聚集工匠,以重新修复圣母宫向我请命,我于是感到二喜一惧。喜的是崇信百姓自从遭受战乱以后,空虚留存无依无靠,好象那大雁,嗷嗷哀鸣飞翔,正为穿不暖,吃不饱而忧虑。现在刚刚不为饥饿而哭泣,不为寒冷而叹息,而慷慨有志于兴复古老的祠庙,从此政令畅通人心和悦,一处荒废了的祠庙能够兴复,许多荒废了的祠庙就没有不能兴复的。因此说是一件喜事吧。

县城附近还建有虸蚄庙、马神庙、孔子庙、文昌庙、武安王庙及康王神祠,关帝庙、龙王庙、惠民大帝庙、三官殿、奎光楼、观音阁、张仙祠等等。

这些庙宇、祠、神坛,都是崇信县民祭祀和娱神娱人地方。从武全文编修的《崇信县志》可以看出,在清代,崇信虽然地域偏僻。但是,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地,大量的与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唐代君臣有关的历史传说和遗迹。县城内有唐代陇右节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谅墓和他的行宫,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西周时期的古墓群和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等。距今一千多年的娑罗树(土叶枫),为渭河以北仅有的一棵,有甘肃省树龄最长最大的“华夏古槐王”和一棵各枝丫上同时生长有刺柏、绵柏、侧柏三种叶子的闻名遐迩的“三义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可开发力的潜力很大的地方。

崇信县纯朴的民风

自古以来,崇信县民风淳朴,武全文“设科条,申劝惩,以移风易俗”。他制定了行政条规,陈述劝善惩恶,以此改变旧的风俗习惯。他把劝勉百姓的十件事编成歌来传播,把改革风俗的五条内容定为条令来执行。以至学习礼义,考核音乐,大兴文治教化,奖励善行,民风一下子转变好了。

武全文《谕崇信县父老》说:古时候的盛世,政令通行,教化融洽,百姓诚实,民风淳朴。夏商周以后,老百姓为生计所迫,风俗习惯越来越不厚道,这难道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今天于古代互不相同吗?的确是由于官吏不称职,爱护百姓不如自己的子女,教化百姓不遵循礼义规范,所以是教化治理者的方法原因。如果现在官吏都以他教民方法为准则,布政施治,移风易俗。由一县直到一郡,由每个郡县直到全国。以此达到人际和谐,生活安乐,光明上升的当代与古皇盛世相比美,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话。老百姓共同仰慕民风淳朴的美好吏治。

武全文布告全县:作为我县百姓,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兄长对弟弟要友让,弟弟对兄长要恭敬;夫妻要有深厚情谊,男女之间要有礼义约束;子弟要入学读书,邻里之间要有礼貌;对贫困遭难的人,亲戚之间要互相接济照顾;遇到婚嫁丧葬,邻居乡里要互相帮忙扶助。不荒废农业,不做贼盗,不参与赌博,不好事打官司。不以恶劣行为欺凌善良人,不要凭富裕侵吞贫苦人家。行走的人互相让路,临界耕田的人互相让畔,老年人不背负重物在路途。如果这样,形成讲究礼义的风俗习惯,希望达到像古代盛世那样就不难了。

他的《劝民十事》:一、垦田;二、集业;三、兴学:勉励崇信百姓,各自奋起勤学。以古人为榜样,珍惜时光,克服困难,致力学问。现在开始努力勤学,追求钻研。各自奋起勤学;四、经商;五、务稻,鼓励老百姓在河边深开水渠,引水灌田,用力拔尽田里的野草。尽力谋求引水灌田所带来的利益,最好是趁早动手。六、灌园,让门前园子长满各种蔬菜,屋后短墙边各种果树结满水果。七、种树,广储木材必须从今天做起;八、养蚕;九、通工,各自去精通工艺;十、开市:各自开市做生意。

《劝民十事》大大提升了崇信县县民的觉悟,净化了生活环境,改善了崇信民众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武全文又制定了“改俗五条”:

一是“严饮酒之禁”。他说,许多事情的失误都源于饮酒,许多灾祸的发生都由饮酒引起,古今相同。崇信民俗嗜好喝酒,贪杯沉迷不能自拔,天天这样,人人相同。花费了钱财,耽误了事情,全不当一回事。从今天起,各人应该回过头自我反省,知道警惕和限制。有人胆敢贪杯狂饮,醉倒躺在大街小巷,或在衙署前狂呼乱叫,或怒骂邻居街坊,或撒酒疯殴打平民百姓,立刻抓到县衙,戴枷游街示众,决不轻饶。

二是“严乱伦之禁”。他说,男女接触要有界限,这是自古规定的制度。淫乱败俗,犯罪不轻。崇信习俗不避嫌疑,男女亲昵无间。一个男人往往有两个妻子,嫡生和庶生没有分别,室内和室外没有戒备。这种习俗代代沿袭,却不知会引起他人的毁谤。从今日起,各人应该远避嫌疑选择婚姻,男女婚嫁必须通过媒妁。男女之间必须严分内外界限。

三是“严渎伦之禁”。人生在世上,明确伦理道德关系最为重大。如果抛弃三纲五常,失去仁义礼教,就同禽兽没有区别。县民必须根除愚昧无知习俗,要求父亲对儿子仁慈,儿子对父亲孝顺;兄长对弟弟友让,弟弟对兄长恭敬;亲情骨肉互相关心爱护,亲戚之间互相体恤周济。各自应该忠厚诚恳地分清条理。明法纪,懂礼让,做事不要伤天害理。不做忘恩负义的亏心事,不要有侥幸的幻想。

四是“严抗法之禁”。严格要求当官的要关心爱护老百姓,当老百姓的要遵守法度。不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官不是好官,不遵守法度的百姓不是好百姓。人人都要遵守法纪,自重自爱;向慕正义,竭力从公。不违犯法律,半夜有人敲门,也自然不会惊恐。

最后一禁就是“严巫事之禁”。当时,由于崇信人口稀少,地域偏僻,崇信县勤学苦读的学生也不多见,所学的科目非常少。武全文极力引导扶持,劝勉勤学,考核课程从不间断,从而使那种轻视读书,不诚恳学习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变。

武全文制定《芹宫六约》:

一是要“立志”: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也没有成不了的功业,只要立定志向。立定志向,就会自己努力向前,退缩不得,保守不得。孔子说“有恒心”,孟子说“有高尚的志向”,曾子说“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都讲的是立志的重要性。平庸之辈,凡夫俗子,只知道悠闲自在,随时度日,完全没有志向,白白耽误了一生,实在令人痛惜。

二是要“悖行”:读书人和普通人的区别之处,只在于能够按照礼仪办事和遵守法度。普通人不曾学习礼义,拖延闲散,不守约束,这并不奇怪。读书人既然学习圣贤的教诲,穿戴圣贤衣冠,就要不合法度的话不说,不合法度的事不做,一言一行事事合乎道理。周礼教化读书人,必须把修养品德作为基础,然后才是知识和本领,事业成功,名誉确立,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读书人。

三是要“安贫”:清贫是读书人的本色,豪华是平常人的俗相。古人心里保持警惕,性格变得坚强,无不从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山珍海味,醉生梦死,珍珠美玉,绫罗绸缎,都是害人身心的利斧。所以读书人不怕穷,只有在困境中磨炼以后才知道下苦功夫,坚定志向,并努力去实现。

四是要“勉学”:陶侃曾经说过:“大禹是圣人还爱惜每寸光阴,我们这些普通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这句话可以作为千古读书人的一面镜子。岁月易逝,如同缝隙中的日光,沟壑里的行蛇,来不及察觉,即使察觉了也来不及追回。从古到今姑待二字,耽误了多少年轻人。如果有志向上,不甘堕落,就要抛弃一切杂念,奋勇直前,精心努力,一刻也不停,直到成功的地位方能罢休。

五是要“讲肄”:过去有人说:“学业由于勤勉而精进,由于嬉游而荒废。”即使有很好的天赋,如果讲论研习不得法观摩探讨没有相应的资历,察看功课没有预定的时间,学习没有不天天退步的。虽然只有中等的才智,而讲论研习得法,观摩探讨有相应的资历,察看功课有预定的时间,学业没有不天天长进的。听讲要虚心接受,不要固执自满;应精神专注,仔细辩析,不要浮躁不深人;应当心领神会,不要拘泥守旧,不知变通。

六是要“经术”:古代的读书人,首先学习圣贤的教诲,然后才有资格人仕作官。在茅屋草舍诵经读书,一开始就以古代圣贤的教诲作为今世行事的准则。这样,治理世事,救助万物的大道理,就明明白白地装在心里。

他的《勖学篇》说:读书人只所以区别于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勤学罢了。虽然有富人田地遍野,也不过是个乡巴佬,路上的人看不起他。虽然有巨商金玉满堂,也不过是个守财奴,路上的人也看不起他。之所以学古,就是称颂古代圣王的教化。之所以四壁冷落,安贫自重,将来一定成为辅佐国家,地位很高的人。世上的俗人,没有不看重利禄而轻视道义;舍弃远大前途而只看眼前利益。只有读书人卑视那样的世俗偏见,而看重这样的自我努力。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他们勤奋学习,知书明理罢了。上等农民以尽力耕作为职业,优秀商人以设法营利为职业,读书人以勤奋学习为职业。农民不尽力耕作,他的农业就荒芜了;商人不设法营利,他的商业就亏损了;读书人不勤奋学习,他的学业就丧失了。因此,学习是读书人的终身使命。

崇信县的读书人,对解决生活上的贫困很迫切,而对学习却很放松,这比重利轻义,舍弃长远而只看眼前更为严重。他特意写这篇文章,用来告诫大家。

武全文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长官,但是,他懂得“农民”问题,懂得教育农民的重要性。他编写和制定了许多具有“可读性”的歌谣和法规条文,让老百姓相互传诵和学习,并希望去遵守它。这些都是武全文对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借鉴、效仿和发扬。

崇信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开发利用话题

鉴于崇信县古代有如此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崇信文化人将要肩负发掘、整理、研究的重任。一处一处的文化遗存,一座一座的古历史建筑,都要登记在册,对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重建或者修复的意义、保护的措施,都要作出“高屋建瓴”的说明。马长春、陶荣、章国玺等许多文化人作了,而且做出了成就。现在的关键是要崇信所有的文化人、所有的民众都要做起来,要做大、要做强,作出规模,作出高水平。我们不是复古者,我们也不是迷信主义者。县上领导要在崇信传统文化的发展上,做长远的规划,作有规模的规划,不要“小打小闹”,要有宏大的气势。动员各界力量,造崇信小县大文化之势。

崇信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也非常有价值。如公刘农业文明、商周文化遗存、李元谅、徐茂公庙宇,军事防御遗迹、还有武全文的政绩文化。这些都是崇信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等待我们去探讨、去开发。

县城小,人与人见了也感觉亲切。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是熟悉的面孔,街东头跟街西头的人都熟悉,早晨不见,下午就能碰上,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官和民和谐相处,有时在小餐馆,就有可能和某局领导或当地知名文人同桌就餐,饭毕也有人替你结账,临走还会说上一句“账已结,你慢吃。”有人形象地说:“在这座县城,若要抛根问底,弄不好上三代都有亲戚关系。”也有人说:“大家在这座小城里,就像一筐豆芽菜,扯不断,理还乱。”我遇到一件事:一对年轻夫妻领着孩子散步,孩子哭闹着要买路边零食,父亲不给买,举手吓唬小孩,小孩喊了一声“表爷”,这位父亲抬头一看,孩子的“表爷”正在街对面向他们招手呢,还问了一句“打孩子咋的了?”两口子顿时面红耳赤,给孩子买了零食。

崇信自古就是先祖公刘教民穑稼之域,农耕文化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风淳厚,又依山傍水。小城居民开门见山,而且出门就能上山。于是爬山便成了小城人特有的健身方式。久居没有污染的小县城,每个人身体非常棒,也许这和饮用龙泉水有关。龙泉寺半山腰有几处清泉,水自岩壁渗出,不分昼夜滴答,汇聚成泉,取名“贯珠泉”、“洗眼泉”和“听琴泉”,水中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是饮中上品。无论多么干旱,这里的泉水长年不断流溢。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常常不辞辛苦往回提水饮用,泉水越舀越旺,名气越传越远。

本文作者:崇信易生活(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