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当皇帝为什么不开心?野史趣闻
因为脆弱,所以保卫。雍正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皇帝,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其实,喜怒无常也好,刚愎自用也好,都是其缺乏安全感的过度反应。一个心灵脆弱的人,既不能给自己提供保护,也不能给世界提供保护,真真是一种悲剧,雍正就是这样走上终点的……
争夺皇位兄弟间手足相残
公元1723年,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禛45岁。这一年,他问鼎中国。雍正王朝开始了。雍正的兄弟们很多。但是,对雍正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从康熙朝一路走来,雍正和他兄弟们一直是竞争关系,你死我活的竞争。
在权力面前,每一个人都成了武器,对付其他兄弟的武器。当康熙还活着的时候,兄弟之间的抗衡还处于平衡状态,起码表面上是这样。康熙不在了,谜底也揭开了,最不可能的那个人成了胜出者,人人心中的念想破灭了。这样的情况下,胜出者毫无疑问成为众矢之的,雍正这一回就发现,自己虽然成了皇帝,却也同时成为靶子,成为一人敌众人游戏的孤独者。
手足之情的存无尚且不论,自己的人身安全现在成了第一位的问题。所以这是考验雍正处世技能的时刻,也是展示他帝王心术的时刻。雍正出招了,招招不同。对待不同的兄弟,雍正总能使出不同的招数。不是说不可以玩心术,帝王之道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帝王之术,但是雍正如此玩法,在功利层面上他是赢了,在心灵或精神层面上他却输了——毕竟他们是兄弟。

立储制度儿子也重蹈覆辙
雍正的心灵是痛苦的。在经历了康熙公开立储之举引发的血案后,雍正看到了制度的破绽,他开始改变。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宫西暖阁,雍正发表谈话。谈话对象是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及九卿,谈话内容说的主要是关于传为立储的事情。雍正说道:“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又别书密旨一道,藏诸内府,为异日勘对之资。”他将传位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只能等他百年后才能供职于天下。雍正这样的制度设计,似乎可以规避权力争夺导致的种种可能及严重后果,起码在其在世时,他的儿子们不会自相残杀?但是,果真如此吗?
其时,雍正的长子、二子已死,三子弘时20岁,四子弘历13岁,五子弘昼比弘历小三个月。雍正“八一七谈话”之后,第一个很受伤的人毫无疑问是弘时。他已经20岁了,大哥、二哥已死,可父亲一句“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令他顿觉前途渺茫。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的周年忌辰。这一天,雍正派儿子弘历前往景陵代其拜祭;第二年同样的日子,又是弘历前往景陵代其拜祭。弘时突然间明白父亲心中的那个秘密了,由此,他作出了一个影响其命运的重大选择:投靠八叔允禩,跟父亲对着干。
这样的选择对雍正来说极具震撼力。因为他没想到,秘密建储导致的第一个后果竟是儿子在亲情和政治上的双重背叛。雍正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背叛。他立马将弘时逐出紫禁城,并勒令他去做允禩的儿子,父子之情宣告恩断义绝。两年后,年仅24岁的弘时郁郁而终,成为雍正秘密建储制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是,秘密建储制的危机并不仅于此。在雍正长大成人的四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弘瞻)中,虽然雍正在世时,公开起来逆势而为的只有弘时一人,但是当雍正去世之后,最后的谜底揭开,弘历成为乾隆帝时,弘昼、弘瞻也愤愤不平、蠢蠢欲动了。弘昼经常藐视乾隆的皇权,行为怪诞,令乾隆大伤脑筋,不知该如何处置为好。事实上,这不是乾隆的错。因为雍正在时,弘昼已被封为恭亲王,雍正似乎也比较宠爱他,经常派一些政事让他去做,也许目的只是为他日后辅助新皇帝做历练,但弘昼本人并不这么想,这个只比弘历小三个月的人心中也有一个帝王梦。
弘瞻采取的则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弘历继位后,弘瞻不承认新政权最高领导人执政的合法性。乾隆盛怒之下,将他降为贝勒爵位,并罢免其一切差使。弘瞻的余生也因此变得了无生趣,和弘时一样,他也是郁郁而终的,在乾隆开创的新盛世里。
这是几个皇子的悲剧,当然这样的悲剧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然而这是雍正的宿命,也是雍正王朝的宿命。

年羹尧令雍正心不安
雍正朝年羹尧是绕不过去的符号。那么,在雍正与年羹尧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纠缠与过节,使得前者对后者从宠极一时到杀心顿起,从而演绎了恩怨两重天呢?
康熙末年时,年羹尧已经是四川巡抚,因为西陲兵起,他被升为川陕总督。在年羹尧的命运牌局里,这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和他搭牌的那个人是皇十四子胤祯。当时西藏有事,皇十四子胤祯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经略军务,而年羹尧则成了他的最佳搭档。事实上此二人的合作是和睦的,也是富有成效的。因为西北稳住了,年羹尧的命运牌局开始一路向好,直到胤禛即位,雍正朝徐徐展开。
雍正上台后采取的第一个动作是撤换了年羹尧的搭档——胤祯。胤祯被召回京,取而代之的是延信。年羹尧当然明白这其中的缘故,但他相信自己命运的牌局依然风平浪静,甚至一路向好。因为起码在此时,他没有野心。
事实似乎印证了年羹尧的猜想。他随后被晋爵为三等公。第二年,年羹尧因为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被授抚远大将军、一等公,其父年遐龄也被封为一等公,加太傅衔。恩宠一时无二。这是年羹尧的花好月圆,但他并不知道,雍正的掌心掌背即将翻覆,所欠缺的只是一个理由或者说借口。
事实上已经有心机敏锐的官员跳出来为雍正旁征博引了:山西巡抚伊都立参奏年羹尧擅给盐商银票,增银十万等罪;汉军都统范时捷又弹劾年羹尧欺罔贪婪罪五款……雍正不动声色地下旨:“着年羹尧明白回奏,寻下吏部议处。”年羹尧的回奏当然是为自己辩护,只是于事无补。因为在此时,雍正杀心已起。吏部的官员竟然都没好眼色,讨论了半天,仅给出“罢任留爵”的处罚建议。
雍正当然不肯这么轻描淡写,他以年羹尧所犯之罪甚多,即使正法也不足蔽其辜为由,严旨斥之。尚书隆科多因为在年羹尧的问题上有意徇庇,被削太保衔;年羹尧的儿子年富、年兴被开除公职,交其祖父年遐龄严加管束;年羹尧本人先革将军职,授闲散章京,在杭州效力。当然雍正最后的处理稍微委婉了一下:“年羹尧着交步军统领阿齐图,令其自裁;年富立斩,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发往边远充军;族人俱革职,永不许出仕。”

地震使雍正心灵遭受沉重打击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北京西郊发生6.5级地震,震中就在雍正常住的离宫圆明园附近。地震发生时,雍正慌慌张张地逃到圆明园内湖的一条船上聊以避震。总之,地震过后,民间议论纷起,说雍正作为堂堂的大国天子,对待兄弟臣子没有仁爱之心,刻薄寡恩,所以才招致天谴。天谴来时,又不安心接受上天的惩罚,只顾自己狼狈逃窜,这样的天子,怕是做不了多久了。
当时朝鲜国王英宗也对雍正冷嘲热讽: “以万乘之主,避地震设幕泛舟而居,举措可为骇异矣!” 与此同时,更要命的问题还在于,紫禁城皇极殿的一角在地震中被损毁,塌陷了下来。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地震引发的政治危机,雍正的心灵遭受沉重打击。但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过后,雍正总要煞费苦心地找出理由为自己解释或开脱。
这一回地震引发的政治危机,雍正便也想有上佳表现。他开始了危机公关,震后第二天,雍正就发布“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承认自己是不像过去那么勤政了,老天对自己的惩罚有理,从今以后他要 “知惧修省” 。同时,雍正还对地震时自己的狼狈五分钟作出最新解释。他说,在地震发生时,自己就坐在船上,不存在慌慌张张地逃到船上避震的说法。
一场地震引发的危机公关至此圆满结束,雍正胜出。然而辩解是一回事,民众接受不接受则是另一回事。人世间关于雍正的很多流言蜚语开始到处流传。这一年,一个叫曾静的湖南愤青秀才在获悉这些宫廷秘闻后,觉得雍正这个人真是黑暗无比,于是他派了学生张熙去陕西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但是岳总督政治立场坚定,向雍正告发了此事,愤青秀才曾静及他的学生张熙由是被捕。
对雍正来说,这又是一个巨大打击。人是可以抓起来的,流言蜚语能抓起来吗?天下舆论背后呈现的是天下人心。为此,雍正下令编撰《大义觉迷录》,对曾静所列举的其谋父、逼母、游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等“十大罪状”,一一进行反驳。
而雍正所有的不开心都在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随着统治中国13年、颇有作为却又毁誉难定的雍正皇帝暴死而戛然而止。
本文作者:历史很好玩儿(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