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生死成迷,历史上第一个失踪的皇帝野史趣闻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
朱元璋立有规矩,长子嫡孙继承皇位,但是朱允炆并不是嫡孙,他能继位也算是一种偶然。

长子朱标为马皇后亲生亲生第一子,13岁的即册立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这样也算是对得起马皇后。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可谓不惜余力,甚至从江南请回不少名师大儒,职位给大明王朝培养一个合格己为人。

但是很不幸,朱标在他年仅38岁时,也就是1392年1月,因病亡故。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比他父亲死的还早,在朱标年仅28岁时去世,所以这个时候伺候朱标的任务完全落在了次子朱允炆身上。

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
朱标不幸早逝,朱元璋悲痛之余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
周王、晋王、燕王等王都对皇位有野心。但是这几个亲王都是不成器,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全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
朱元璋其实也有考虑过第四子朱棣,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如:其一,他的生母也许是洪武帝的一位贡妃,据说她或者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鲜人;其二,如果再传位给儿子,朱元璋也怕引起儿子之间的争夺,毕竟皇位大权不同于其他。

其实再考虑到朱元璋的传位思想,虽然朱元璋对朱棣比较满意,也没有传位给他,而是在朱允炆16岁时把他立为皇太子。朱棣万分恼火,但也无可奈何。
在朱允炆被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为朱允炆登基做铺垫。

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
就在建文帝继位后第二年(即1399年),朱棣发动政变,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但是由于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4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但是,到底那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直接成为一个谜题,烧焦的四题,根本无从辨认。
也有史学家说,朱允炆根本未死。
朱棣继位后,剧野史记载,有令胡濙以寻访武当道士张三丰的名义,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又派亲信宦官郑和(世称“三保太监”)领兵浮海,远巡西洋,查找朱允炆下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最后具体有没有找到建文帝,历史没有明确记载,只有些只言片语,但是无从考证事实真相。
也就致使建文帝朱允炆成为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皇帝,一个失踪的皇帝。
关于他的后来,也是和小说上都有不同版本说法,但是在小编看来更多的是为了博取世人眼球。

下面是关于建文帝最终下落的集中历史说法,仅供参考:
其一: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外面漂泊十几年的胡濙突然赶回北京。此时朱棣驻地刚好在宣府驻军。胡濙匆忙赶到宣府时,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睡下,听到是胡濙回来,立即批衣照见。君臣二人一直密谈到四更。
其二:有记载说后来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因被人发现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为了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就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
其三: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二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向首辅张居正问及朱允炆的下落。张居正当时回答说:“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朱允炆)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张居正也认为朱允炆并没有烧死,而是逃走了。因为时间已久,明成祖朱棣当时担心的朱允炆复辟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连明神宗都公然发问,可见当时已经不是什么忌讳。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难以确考,为明史的一大疑案。
本文作者:三眼看不穿(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