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学徐霞客野史趣闻

2018-10-24 19:36:56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流传几百年的名句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了全国诸多的名山大川后,写下的名句,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为纪念伟人,马镇已改名为'徐霞客镇')。明末遭兵乱,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故居为明式建筑,有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圣园等组成。

九月时节,正值菱角收获的季节,枕塘河的河面上,一望无际的绿,蔓延着,诗意着。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了,八十年代中期又重新修了一下,它依然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随意的坐下来,偶一凝眸间,想象着一叶小舟从远处欸乃而来,穿行河面的片片绿叶,划出窄窄长长的水道,身穿青布长袍的徐霞客独立船头,回忆着此次的黄山之行,登临黄山巅峰处,面对绵延跌宕的黄山,浩瀚无际的云海,发出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浩然感叹。

深深浅浅的绿意葳蕤间,采菱角的老者坐着一个南方特有的水上工具,劈开一条窄窄的水道,开始采摘菱角,新鲜的菱角直接剥开食用,入口淡淡的鲜香,脆脆的,很是好吃。

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二十二岁的徐霞客正式开始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历经艰辛,徐霞客却对地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愿生如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游历高山大海,练得生花妙笔,写一曲属于我的雁行记。

本文作者:雁行江湖(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