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的徐霞客野史趣闻
文:桑梅(微信公号读史特约作家)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我想,在中国,能将山水乐于一生,乐出大发现大文章的莫过于徐霞客先生了!
徐霞客,明朝人,生于1587年,名弘祖,霞客是他的号。从22岁三次出游至53岁的31年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中南、西南十多个省份。留下了描述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共9卷60余万字颇具造诣的游记文学(据载遗失的超出现存文字),后人将之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人感动于他一生所取得的功勋,称之为游圣。
很多时候,我们很想出行,想一辈子在路上,但没这个勇气,俗世,让我们不得不世俗地活着。
是什么让徐霞客能无所畏惧地走的那么远?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意思是说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
我想博览群书的徐霞客一定也是看到了这篇《逍遥游》而热血沸腾:天地无限大,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我不愿为鲲,我要为鹏,飞翔于山水之间,寻觅南海之池。
公元1609年的一天清晨,薄雾随黎明升起,淡淡地笼罩在江苏江阴马镇南岐村。徐霞客拜别母亲家人,离开了家乡,迎着初升的曙光踏上了一条出游之路。
这一条路,走出了《徐霞客游记》
400年前的路途之艰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徐霞客不为所惧,他怀揣着大鹏之志叩问着江河之灵,寻访着山川之魂。路上碍于盘缠的窘迫以及当时运输条件的限制,基本背着行李行走,也就是现在的“驴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驴友”所经之处不是偏远蛮荒之所就是人迹罕至之地,他在与天与地与人与兽回旋中,朝夕与风雨为伴,与星月结群,以清泉解渴,以山果充饥。数度出生入死,饥寒交迫,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尝尽了旅途的辛酸困苦,一路走,一路记。
公元1640年,他53岁。这年,他正在云南腾冲考察,长期的奔波劳累和营养不足已经消耗他的体力,他的体质越来越差,即使是腾冲炽热的地热也没有让他的身体温暖起来。他病的越来越重,无法再走下去,被人送回了江阴老家。在治疗了几个月之后, 1641年3月8日的这一天傍晚,天边的晚霞格外绚烂,红透了半个天空,洒在了徐霞客的庭院里,他望望窗外的霞光,闭上了眼睛……
他的世界充满了奇幻,在记录中他说:“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所以,我想,行走在长江之畔路过滚滚洪流的他是坦荡的,因为他的血液已经融入了江河之中;盘坐在黄山山顶俯望苍茫大地的他是平静的,因为他的骨头已经根植进了山川之中;喘息于荒芜之中的他是欣喜的,至少他还能够挺过饥寒依然在行走;执笔于昏黄油灯下的他是兴奋的,因为路途是如此地精彩绝伦而又充满了惊喜!
是什么让他如此心无旁骛地攀越的那么高?
庄子在《逍遥游》里再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现在研读,徐霞客的文笔是非常工整美妙的,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他没有拘泥于做一个文学家的梦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高远处,以致有了《徐霞客游记》这部既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地理巨篇,又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掀起了深远的影响。
“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印度哲学家、诗人泰戈尔又这样说。
徐霞客一生无功利之思,无前虎后狼之忧,无荣辱福祸之虑,坦荡磊落,游走于大地,出没于江湖,乐山乐水,是大鹏,是飞鸟,是勇者、智者、仁者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读史特邀作家桑梅原创作品,不得匿名及隐匿来源转载。
作者简介:桑梅,女,云南省瑞丽市人,从事工商联合会工作,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0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因痴迷历史文化,眷恋世间万物,爱好文学创作,现作品散见于诸刊。
本文作者:大众收藏家(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