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立了这种选官制度,让晋朝的皇帝基本上没什么权力野史趣闻
在东晋,当皇帝只需依言行事,懂得吃喝玩乐就行了。具体实权在于世家手中。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是门阀世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门阀制度达到鼎盛,由此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
与匈奴、柔然、氐、鲜卑等北地的“荒蛮之胡人”相比,司马睿的上台获得大批阀门的拥护,名曰:匡我汉家天下,扶我正室血统。实际上,朝堂上的话语权却一直被当时的士族把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指的就是乌衣巷里琅琊王家、陈郡谢家。以上两家还有高平郗氏,以及谯郡桓氏互相牵制,颁布召令只需这几家点头后由皇帝发出,告之天下。
面对这样的情况,皇上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吞。因为这样的世家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相当多的部曲,也就是私家军队,足以和司马氏抗衡。当时的名士潇洒不羁,向往风流,对于名声极为看中,所以也没有谋逆之心。在台城里的天子还没有这些世家子富足、自由,甚至是需要担忧自己的皇位是否稳当。这样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司马奕即帝位6年后,为兵家子大司马桓温所废。
究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陈群初创《九品中正制》时确有缓和曹魏与世族之间矛盾的目的,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种制度在东晋达到了顶峰。
当然了,名门士子的出身比较庶民来说已经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学识才情也优于常人。从这些簪缨世家出现的历史名人也不胜枚举。琅琊王家王羲之、王献之、王坦之;陈郡谢家谢安、谢道韫、谢玄、谢琰;谯郡桓氏桓温、桓玄;高平郗氏郗鉴、郗愔、郗超等。
正是特定的制度和环境造就了这些风流名士,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了晋朝文化发展的沃土,后人也只能凭借史书去遥想当年潇洒士子的风姿。
本文作者:神之杀戮(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