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甘肃大地震,无意间证明了诸葛亮北伐必定失败?野史趣闻

2018-10-24 19:34:06

楚汉相争期间,刘邦用韩信为将,带领军队从汉中出击,成功进入三秦大地,最后奠定大汉四百年江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后人耳熟能详的词句。

大将军韩信

四百年后,蜀汉丞相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最后功败垂成,含恨病逝于五丈原。后人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是,为什么韩信带领军队从汉中出击能够问鼎天下,诸葛亮带领军队从汉中出发北伐中原,却屡次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北伐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第一次和刘备见面时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对策,建议刘备效仿汉高祖刘邦,去四川打开局面,并以此为基地,等到天下有事时从荆州及四川两路北伐的计划。

可是为什么刘邦能成功,刘备却不能呢?

这是因为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后二十年,发生了一次彻底颠覆中国西部军事地理的大地震——武都大地震!

武都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是公元前186年,西汉吕后二年。年初,西汉武都道(今甘肃略阳)爆发了一次规模约为6-7级的地震,余震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八月才停止。

《汉书》记载称: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虽然地震虽然级别高,烈度强,但由于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合计大约伤亡七百六十人。西汉政府对此次地震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安排地方官妥善安置灾民,全力做好善后工作。

但武都地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因为浩浩荡荡的古汉水在地震之后,变成了嘉陵江和汉江两条江。

嘉陵江汉江一分为二

武都地震之前,古汉水从陕西宝鸡南面发源,沿今陕西省西界流到略阳的“天池大泽”。之后分为两条,一条向南流入四川,经广元、南充等地,在重庆注入长江;另一条向东流入汉中,经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贯穿半个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

武都地震时,强烈的震动导致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并因此阻断古汉水,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古汉水的河道因此被截断,南流的一支与东流的一支逐渐分离。南流的一支成为后来的嘉陵江,东流的一支成为后来的汉江。

武都大地震之前,关中、汉中、蜀中的连通非常方便的,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荆楚。

汉水,也因此成为联系陇西、汉中、荆楚间的重要通道。

韩信之所以能够暗度陈仓,正是因为古汉水的存在。刘邦一面让灌婴出子午谷,吸引章邯军队的主力,一面让韩信率主力溯古汉水北上,到达陈仓(今陕西宝鸡)附近。

到了这里,韩信又一次声东击西,派小部队出沿古汉水支流西上,做出进攻陇西的态势,进一步吸引章邯主力,大部队却突然从古汉水的源头散关杀出,沿陈仓故道突入关中,打得章邯措手不及,关中在数月之内就落入汉军之手。

从此刘邦依托秦国故地关中,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赖有关中的沃野千里,屡败而不蹶,最终反败为胜,奠定四百年大汉天下。

黄色箭头就是古代汉水水道

但在武都大地震之后,秦岭和大巴山成为了阻断关中、汉中、蜀中三地的天堑,关中、汉中、蜀中的交通一下子就变得无比困难。

古代蜀道示意图

当时,关中到汉中的陆路主要有三条,从西向东分别是褒斜道,北段为褒谷,南段为斜谷;傥骆道,北段为傥谷,南段为骆谷;子午道,北段为子谷,南段为午谷。

然而在诸葛亮时代,由于武都大地震导致的地形面貌变化,蜀国北伐已经不具备当初韩信进军额条件。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三条谷道都异常难走,原来的陈仓故道更是因为汉水流量减小,道路艰险,很难再被使用。

诸葛亮北伐图

艰难的交通使得诸葛亮在以汉中为基地向魏国发起进攻时,军事行动变得异常艰难。诸葛亮无论从哪条道运兵,粮食保障都是大问题。

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打算在关中屯田,就地种田吃饭和魏国打持久战,没想到天不假以时日,油尽灯枯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3岁时母亲病逝,8岁时丧父,他被迫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到江西赴任,后来又去荆州投靠刘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曾经到四川实地考察,所以他很可能不知道武都大地震对汉中、蜀中和关中交通带来的影响。

剑门古蜀道

千百年来,大家都知道《隆中对》极其富有远见,没想到诸葛亮因为没有实地出去游历,不能及时掌握地形地貌的变化,无意间也陷入了纸上谈兵的境地,由于古代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和各朝代面临的对手不一样,诸葛亮虽然没能带领蜀国一统中原,但是也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淋漓精致了。

本文作者:生活记录zsh(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