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没有准备的决战:秦国占一城是一城;赵国想吃口大肉野史趣闻

2018-10-24 17:02:11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成为两国之间形势扭转的关键。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然而它的起因却是很偶然的,可以说作战双方都没有作好充足的准备,就发起了这一场决定赵国,甚至决定了六国命运的大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秦国方面。

秦国一开始是与韩国交战,韩国打不过,只要割地求和,把上党之地让给秦国。这时的秦王是秦昭王,他任用了范雎为相,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指引下,秦国首先要攻占韩赵魏三国的土地。在秦国与三晋的战争中,秦军屡屡获胜。秦国对韩国的攻击,已到达太行山地区,韩国打不过,只好将上党地区献出。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上党郡守却不愿意降秦,却投降了赵国。

此时,上党的重要性还没有体现出来 ,它只是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一个局部。对于秦国来说,只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就是可取之计。如果事先想到要发百万之军,与赵人死磕,那这个上党还不如其他地方。

然而,这里涉及到了个“尊严”的问题。既然韩国已经把上党献给了自己,那这地方就是自己的领土了,现在被赵国占领着,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土地被赵国占领了。对此,秦国当然不能忍受。于是,秦国把上党作战当作了第一要务。

在战争进行中,秦国采取逐渐增兵,阵前换将以及后方大征兵的手段,可见此战越打越激烈,一次次突破秦军的预想。不过,一旦陷入战争的泥潭,也就不能再后退了,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了。

在战争结束后,秦国也没有事先的计划。白起看到了进攻的机会,可以一举拿下赵都邯郸;秦王及应侯却担心自己实力消耗过大,下令退兵。之后,却又因为赵国毁约不献城,秦王又起了攻打邯郸的决心。

可见,秦军首脑并没有想到要一举把赵国灭了,只是按远交近攻的思路,打一城算一城。这里也可以看到远交近攻是有他的缺点的,就是没有对根本性重大事情的预案。

其次在赵国方面。

赵国虽然实力较强,但也受着秦军侵凌。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在长平之战前两年,赵国还任用田单攻下了燕国几座城池。

此外,赵国国君是孝成王,他的刚继位不久,而原来摄政的赵威后也刚刚去世。所以此时,赵国的政局处于一个新的时期,前朝留下的将相们面临失势,而赵王新培养的大臣还没有出现。所以在赵王的智囊团中,赵氏的宗亲占了一大部分。

当上党郡守来献地时,赵王问计的对象,不是廉颇蔺相如这样的老臣,而是像赵胜与赵豹这样的亲属。赵豹说这是无故之利,受之有祸。赵王却说上党人来投靠是因为我的品德,怎么能说是无故之利呢?他还说我们赵国发全国之力打一年也没打下一城一地,今天一下子就可以得到17座城市,何乐不为呢?而平原君赵胜等人赞同赵王的意思。

可见,赵国的决策层比较贪婪,所谓见利忘义就是这样的。

在战争进行时,赵军面临着缺粮的问题,而且成了引起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事先有计划,粮草应当准备好。即使不足,也要想到借的办法。事实上,赵国后来到齐国借粮食,齐国居然不给。

在军粮食缺乏的情况下,冒险突击成了选择。于是赵王把廉颇换下,让年轻的赵括当了主将。这种临阵换将,也是事先考虑不周的产物。

所以,赵国也是因为一时之贪,而把全国兵力都陷了进去。

本文作者:老猫讲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