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五 长平之战野史趣闻

2018-10-24 16:36:28

正文:秦王的反间计成功,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秦王于是暗中派人让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并下令军中:有敢泄露换将秘密的人会被处死。赵括到了前线,全部把原来的规定进行了更改,调换了原来的军官,并出兵进攻秦军(原来廉颇的作战策略是防守)。秦武安君白起假装失败逃走,预先布置二支奇兵进行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秦军一直到秦军的壁垒,秦军坚守不出,派两支奇兵共两万五千人断了赵军的后路,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了。武安君白起率精锐部队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坚守壁垒等待救援。秦王得知赵军粮道断了,亲自到河内征集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军救兵及粮草。齐国、楚国救援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求救,齐王不给。齐国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来说,只是一道屏障,就比如牙齿要有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齐国、楚国就会受敌,救援赵国,就应当像拿着漏瓦罐去救烧焦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而且救赵顺应大义,抵抗秦国军队,是显示威名的机会。主持正义救赵国,显示威名抵抗秦国。不致力于此事而爱惜粮食,是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啊。齐王不听。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了,士兵在内部相互残杀吞吃。赵括没有办法,只有攻城,攻了四、五次仍然没有攻下。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上前肉搏,最后被秦军射死。赵国大败,四十万军队全部投降。武安君白起说:秦国已经攻下上党,上党人民不愿归秦而愿归赵,赵国军士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死,恐怕会有祸患。于是用奸计把赵国士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人弱小归赵,前后共杀害赵国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分析:一、赵括接手后对廉颇战略进行了合面否定并反其道而行之。在面对敌人败走的时候毫无防备去追击,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赵括身边没有谋士,没有作战计划,随意性强。被断绝粮道犹如困兽无能为力。赵括兵败之快可见其战略完全失误,任何事情必须先要提前谋划,知道对方底细做好自己的打算,打仗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战场也是千变万化,必须要做好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但赵括作战中完全看不出这些因素。

二、齐国面对赵国将亡且敌兵将至,没有事先做好防范,任其事情自由发展,祸不远矣。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先的判断,了解过去才能预知未来,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要借鉴,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事情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有备无患。能够把事情的发展看的长远,对我们当下做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三、秦国赶尽杀绝,不留后患。而对于第二条齐国的做法,秦国恰恰相反,赶尽杀绝会让人们觉得残无人道,但还是必须要做这件事,所以秦乃“挟诈尽坑杀之”。生活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减少自己的成本不也正是这样做吗,当下无需考虑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不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做不符道义的事情,再冠以“道义”的外衣,谁又能说什么呢。

附原文: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 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本文作者:资治通鉴读书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