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熬过夏天的?野史趣闻

2018-10-24 13:37:05

眼看着天气一天天地又热起来,窗外的知了叫得越来越欢,看了一眼日历,才发现夏天已经来到最热的时候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避暑是夏天里最重要的一个生存方式,海滩跟森林自然是首选,对于更多人来说,呆在空调房里才是他们度过整个夏天的唯一选择。

不过相信很多人一直都有的疑惑,几千年前没有空调的时候,古人又是怎么过夏天的呢?

不用电的冰箱—冰鉴

对于很多人来说,夏天没有冰箱,就跟要了他们的命一般。其实在古代,古人也是有冰箱用的,只不过不是用电,而是真的用冰块储存的,这个东西就叫做冰鉴。

冰鉴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就用来放水果蔬菜以及酒水,虽然没有冷冻功能,但是也足够起到冷藏的作用了。

最早的冰鉴是青铜制成的▼

近代的冰鉴多采用木制▼

那么问题来了,放在冰鉴里的冰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很简单,趁冬天天寒地冻时到河里采集贮藏到冰窖里,这种冰窖足够保持冰块不化长达大半年。不过造个冰窖成本不菲,在古代也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享受得起了。

▲冰窖,既可以在里面藏冰,也可以直接在里面宴请客人

瓷枕

瓷枕,即瓷质的枕头,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有诗句。早在隋唐就已有烧制,宋代以磁州窑、当阳峪窑、扒村窑、登封窑所出为多。

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李清照写的“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说的就是这个东西。

平民的避暑良方—扇子+竹席+凉茶

虽说上面两种避暑方式非常有效,可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两种方式都过于奢侈,于是就出现了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的避暑良方:一把摇扇,一杯凉茶,一张竹席。扇子大家都知道了,方便携带又好用,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离不开这件纳凉神器。

▲蒲扇、团扇、折扇、羽毛扇,各种形制的扇子都有

凉茶也是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口味,与凉茶一同存在的,是很久以前宫廷中便出现的避暑良器“酸梅汤”,才发现原来我们平时喝的很普通的饮品竟然也有流传千年之久啊。

▲广东凉茶

簟,即凉席。是的,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凉席。古人常用藤、苇、竹等编织凉席,最昂贵的是象牙席。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但是,睡在象牙上,想想睡着也挺瘆得慌。江淹的《别赋》里面就有提到“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凝兮夜何长!”

衍生出来的还有竹床竹席竹躺椅竹枕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里重点说下另一种竹枕。

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夏季里都爱不释手。

它长成这样▼

或是加一点曲线

它有个很特别的名字:竹夫人。又叫青奴,汉族民间夏日取凉用具。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

江南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竹席卧身,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竹夫人,长约1米左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红楼梦》中有一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虽浓不到冬”,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竹夫人” 。

皇帝是怎么过夏天的?—避暑山庄

套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说,皇帝过夏天那可真是“有钱,任性”。几乎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大兴土木修建避暑山庄,山庄里有用人力或者水力驱动的机械风扇,同时还会用机关将冷水抽到房顶顺着瓦片留下来降温(即自雨亭)。

至于各种冰镇的吃喝,那更是琳琅满目,甚至比你家冰箱里放的东西还要多。大名鼎鼎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这些避暑山庄的佼佼者。

这样一看,现代人的避暑方式简直弱爆了,两千年前的古人可比咱们会享受多了。与其呆在空调房里摊着,还不如出门走走,毕竟曾经皇帝住的避暑山庄,买个门票也能进的嘛。

其实古人避暑的用品与建筑还有很多,比方说“凉井”、“凉巷”,就光是“自雨亭”这种建筑听起来就觉得很厉害。甚至早在唐代皇宫里就已经出现了“空调房”,路边也早已存在“木质冰箱”以及古代的“冰淇淋”和冰镇消暑小吃,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古人做不到,不得不让我们后世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想象力啊!

本文作者:北京木为舍(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