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齐国果真完胜了吗?野史趣闻
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一计看似完胜,其实不然,应该说它的战略目的达到了,赵国没有灭亡;但战役目的并没有达到,邯郸城被攻克了。

为什么说赵国没有灭亡就是实现了战略目的呢?魏国在魏文候,魏武侯两代君主的治理下,已经成为当时最
强大的诸侯国。到了魏惠王时期,野心更大,他一心想武力统一三晋。庞涓率军伐赵,就是这个战略野心的一个组
成部分。

为什么说赵国没有灭亡就是实现了战略目的呢?魏国在魏文候,魏武侯两代君主的治理下,已经成为当时最
强大的诸侯国。到了魏惠王时期,野心更大,他一心想武力统一三晋。庞涓率军伐赵,就是这个战略野心的一个组
成部分。而在此之前,魏国和韩、赵两国交战,基本上都是以魏国的胜利结束。如果统一三晋,魏国的势力将更加
强大,强大的魏国首先要对付的目标,必定是燕国和齐国。所以说,虽然赵国丢失了都城,但国家还在,魏国没有
实现自己的目的,就是齐国的胜利。

但是,赵国的都城还是被攻克了,魏国人占领了邯郸域,因此说围魏救赵的战役目的并没有达到。那么,田忌
在桂陵打败了庞涓,为什么没有继续去邯把占领它的魏军赶走呢?

这和齐国出兵救赵的目的决策有关。 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第二年包围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
威王召集大臣商议,救还是不救。相国的主张是不救。另一大臣的主张是,不救就是不义,并且对齐国不利。如果
魏国吞并了赵国,齐国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但是他同时认为,如果救赵,军队就会暴露在赵国都城邯郸的野
外,这样一来,赵国暂时就不会受到攻击,而魏国军队也可以完好无损地退回到自己的国家。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答应赵国,齐国将出兵教,而实际上,齐国出兵向南攻击魏国的襄陵。假如魏国人放弃邯
郸,邯郸之围自然解除。如果魏国不顾自己城池的安危继续进攻邯郸,赵国人认为齐国会来救援,必然拼死守城,
即便是魏国人能攻下邯郸,也必然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样的话,齐国并不会有损失,相反,魏、赵两国还会两败
俱伤,齐国正好利用魏国的疲惫对它发动攻击。

后来的发展结果是,庞涓果然选择了继续攻击邯郸,而疲惫的魏国军队也终于在回军的路上被齐国军队打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齐国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对赵国的救援,也没有彻底消灭魏国的军队,但却获得了最理想
的结果。在当时的七国当中,秦国和齐国不接壤,楚国和齐国关系比较友好,韩国和燕国相对要弱一些,形不成对
齐国的威胁,能够成为强敌的只有赵国和魏国,齐国一战而消耗了两个国家的实力,的确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此战过后,齐国成为天下最为强大的国家,齐侯也开始称王。

本文作者:日谈秘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