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即是大英雄——洪承畴其人其事(一)野史趣闻
望族后昆 轵门苗裔
【英都乡讯原创,文:廖榕光、图:洪宗洲】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廿二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即今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霞美)。
洪承畴是泉州望族武荣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孙,出身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曾祖父洪以诜是秀才。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很有名气,在赴京会试途中卒丁杭州。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后来被朝廷旌表节孝,累赠一品夫人。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丰州锦田傅氏女为妻,足名门闺秀,她教子极严。生三子,长承畴,次承畹,三承俊。承畹早逝。承俊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英都乡讯微信号:ydxx2013)
家驹千里 国石万钧
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但因家境贫寒,11岁就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墟埔走街串巷叫卖。当时有个秀才洪启胤在水沟馆办社学。洪承畸在叫卖豆腐干之余,常常到水沟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就免费收承畴为徒。洪承畴重进校门。
承畴学习很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帅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承畴少年的非凡抱负,甚得恩师赏识,洪启胤曾在承畴的一篇作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围石万钧”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笫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笫十四名进士。授刑部江西清史司主事。从此,丌始了他漫长的政治生涯。
总督三边 誉称“洪军”
天启二年(1622)洪呈畴擢升渐江提学佥事,2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1627年)升陕西督粮道参议。当时陕西连年干旱,农民大饥,加上明末朝廷的腐败统治,赋税苛重,农民起义自此揭开序幕。崇祯三年(1630),学过兵法的洪承畴升延安巡抚,次年升陕西三边总督。奉命主持镇压陕西农民起义军的事宜。洪承畴治军有方,连连胜利,朝野颂声大起,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兵”,“洪军”。在取得定成果后,洪承畴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20万两,一部份作军费,一部份赈济贫民。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承畴擢升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等处军务,仍兼任陕西三边总督。
趋援锦州 松山决战
崇祯十一年(1638),崛起于十七世纪的满州清兵入犯京畿,关外告急。洪承畴奉命回京。次年,授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崇祯十四年(1641),锦州守将祖大寿一再告急,承畴奉命率军抵达松山与清兵会战。他控制了松山至锦州的制高点,以凌厉攻势重挫清军,锦州局势开始好转。但由于明廷政治极端腐败,崇祯皇帝又性多疑忌,用人不专,片面听信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的错误意见,下诏催承畴速战,陈新甲还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骐作监军,使洪承畴以守为战把清军拖疲拖垮的作战方略无法实施。权臣干预,号令不一,导致洪承畴指挥不灵,历时2年的松锦决战,终以明军失败洪承畴被俘告终。许多翔实史料证明,松锦火陷是明廷极端腐败所导致,并非洪承畴“久计”。
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一心争取尿畴归顺,派满汉文武官员轮流劝降,均遭拒绝。消将发怒,举刀威胁,他“延颈承刃”,始终不屈。后来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意见,对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还亲临囚所探视,终于感动洪承畴降清。咸丰间举人吕宗健《咏洪义襄》一诗有“无奈受恩深覆载,遂甘攘诟救疮痍”之句。他认为洪承畴是被皇太极关怀所感动,才下决心蒙受种种非议责难,为救老百姓而降清。
佐理机务 运筹帷幄
顺治元年,清军大举入关,承畴审时度势,向多尔衮献策:应宣布王令“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使“军民秋毫无犯”,“百姓仍以安全”。多尔衮接受承畴这些建议,入关非常顺利。入京后,洪承畴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在此期间,他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并建议顺治皇帝“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了解汉人礼俗。献计甚多,大多被多尔衮和顺治采纳,得到推行。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民俗文化专家榕光老师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英都乡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