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到底是不是孙武所写?野史趣闻
《孙子兵法》通称《孙子》,又称《吴孙子兵法》,曾为中外人士举为兵书之鼻祖,相传为春秋吴将孙武所撰。在中国古代,它是军事家必读的经典兵法著作。在宋代官定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中被列首位。凡从军行武者,必熟读《孙子》,考试合格,才得被授武职。《孙子》传入西方,也有数百年历史。据说拿破仑滑铁卢失败后,得见此书,击节而叹,悔未早读,否则或能免遭失败。
然而《孙子》的作者是谁,到底是不是吴国将军孙武,却有一番争论。
战国子书《商君书》、《韩非子》等都提到过“孙吴之书”,指的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但并未说明作者即是孙武。汉代司马迁《史记·孙武列传》才正式记录了孙武的事迹,肯定地说《孙子》“十三篇”为孙武所着,说孙武以此13篇兵法进谒吴王,协助其整军经武,富国强兵,西伐强楚,北威齐晋,争霸中原。
清人姚际恒认为《孙子》为伪书。他们认为:(一)《史记》记孙武协助吴王阊闾伐楚事,虽言之凿凿,但《左传》记阖闾事时,并无一句提及孙武之名,因此春秋时并无孙武其人,他的名字和事迹出于太史公的误闻甚至是杜撰。(二)《孙子》中记了一些不应当是孙武所处时代可能出现的名词、事件、状况,例如:(1)春秋时代仅称大夫为“主”,臣僚以“主”称国君是三家分晋后的事,而《孙子》中屡称国君为“主”;(2)春秋时,将相尚无明确分工,凡卿大夫在朝治政,出征带兵,并无国君授命、将帅出征的事。伐楚时,吴王阖闻与伍子胥都在前线直接指挥。不存在《孙子》书中所提到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等等(3)春秋时,战争虽频繁,但各国国土小,经济力量差,战争规模不大,齐晋、晋秦、晋楚等国之间的几次著名战役,战车不过几百辆,《孙子》中屡屡提到的“驰车千驷……带甲十万”,这样规模的战争,要到战国时才出现。
明代宋濂的《诸子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的撰者等。这些意见认为:太史公是严肃认真的史家,其记事立言,翔实可靠,本传中所叙孙武、孙膑事明明白白,《汉书·艺文志》载古兵法有《齐孙子》(孙膑)和《吴孙子》,区别清楚,本为两人,实无可疑。至于《左传》,本身也非完整之历史记录,偶有遗漏,也是可能之事,不能仅凭其中偶遗之记载即断定《史记》之文字为误为谬。
还有一种意见,主张《孙子》是由孙武与其门徒们共同撰著的。这种意见认为《孙子》的主要思想体系肯定是属于孙武的,其成书过程大体是这样:当孙武、伍子胥佐助阖闾成就事业后,伍被伯嚭排挤,孙遂见机引退,总结战争经验,整理成系统的军事理论,然后讲学授徒,传授军事学术。其门徒耳受笔录,世代相传,最后在春秋战国间逐渐地形成了这部丰富的、有比较完整的体系的兵法著作。其间文字虽会有所增删,但未改变孙武核心思想。因此视为孙武所撰,也未为不可。
本文作者:隆瑶(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