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八字是什么?吴三桂在历史上的称号野史趣闻
历史上的人物吴三桂
吴三桂的一生围绕着背叛与招降,一开始背叛明王朝,受李自成招降,之后又背叛李自成,受满清族招降,最后又背叛清王朝,割据云南,自立为王。
历史上的吴三桂
如此立场摇摆之人,历史对其评价也难下定论,其实吴三桂此人数次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点上,但他并未抓住时机,成为历史上力挽狂澜的定局之人。
吴三桂青年时期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领命于威震关内外的英雄将领,可以说吴三桂今后的仕途必将飞黄腾达,但明朝末年,时局难料,满清族皇太极因忌惮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视他为心头大患,败兵逃亡之际,不忘设下计谋,挑拨明朝君王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加之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袁崇焕功高盖主,此二人之间的信任早已薄如蝉翼,垂直可破。崇祯帝听信谣言,将袁崇焕关入禁军监牢并将其杀害,明王朝最后一道防卫也宣告破解。
吴三桂深受此事影响,对明朝忠心大大受损,故而在崇祯帝面临李自成攻城在即,急召吴三桂搬师护京的紧要关头,吴三桂反而不紧不慢,毫无救主之心,因此被世人诟病为明朝的乱臣贼子。
之后,吴三桂更是犯下历史大忌,为红颜与李自成反目成仇,一怒之下将满清大军放入关内,从此中原霸主更名改姓,汉室天下再次被异族统治,吴三桂因此被扣上了历史罪臣的恶名。
吴三桂如此行事,你说他审时度势也好,说他见风使舵也罢,他最终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痛代价,吴三桂自清王朝建立后拥兵云南,后趁削藩之机举兵造反,却被清政府绞杀殆尽,其子嗣也未能幸免。如此下场,实为悲凉。
吴三桂八字是什么
吴三桂生于1612年3月11日,他的名字是通过八字的时间来定的,取自当年三月开的桂花。吴三桂字长伯,是明朝末东北人,籍贯江苏人,身材魁梧高六尺,能勇善战,曾任职锦州总兵,勇猛无敌带领二十多个家丁以少胜多打败清军救出父亲。从此名气大震,在京城暂住,认识许多王公贵族,官运开始通达。
吴三桂画像
1631年8月皇太极对明朝发难破凌河,吴三桂带领铁骑反抗。
1644年李自成大军连破数个重镇,逼近京城。崇祯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救驾。吴三桂一路北上来到京城,李自成抛来橄榄枝劝其归降,吴三桂犹豫不决,因李自成绑其妾陈圆圆,他一怒之下带领清兵入关将李自成打败,被清朝封为平西王。
1657年吴三桂带领部下斩杀明朝余孽,镇守云贵,被清朝封为平西亲王。
1673年康熙命吴三桂撤藩,吴三桂不服,带领部下反叛,被称为三藩之乱,自立王朝,国号为大周。可惜,年事已高,当年就病死。其子孙后代都被清朝杀光。
吴三桂出生之时,天有异象,三月桂花开,这个人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他的人生性格复杂多变。冲冠一怒为红颜,爱美女有时胜过爱江山。有时候却又毫无信义,在明朝当官却当了明朝的叛徒带领清军入关夺政。吴三桂在明末动乱的时候,是一个执掌着历史未来的关键人物。他的叛变在后世引起众多议论。
任务吴三桂在历史上的称号
汉奸抑或英雄,吴三桂这个名号在历史上名噪一时的事实不可否认。那么,吴三桂的一生究竟如何一步步迁升的呢?我们可以从吴三桂的称号中寻求答案。许多影视剧中,“平西王吴三桂”这个组合最常出现,那是基于那段特定历史故事,而吴三桂早期中武举,跟随父亲舅父出征战场,出任督军指挥……一步步称号的变化展现了他一生的辉煌。
吴三桂雕像
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初,闯王李自成攻陷大同及真定,以凶猛之势逼近朝廷中央,崇祯皇帝只得将赌注全盘押在吴三桂身上,临危飞檄封其为平西伯。可短短时日,正率兵前往玉田的吴三桂便得知京城被攻陷以及崇祯帝自缢的噩耗。
明朝的轰然倒塌让平西伯吴三桂措手不及,面临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两难抉择。他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衡量利弊,曾多次投降李自成的念想。最终却引清兵入关,缘由大致有两种说法,最出名也是最浪漫的一种是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与陈圆圆共同谱写了一段英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佳话。另一种是吴三桂借刀杀人想通过清军之力击溃李自成。不管何种缘由,平西伯降清了。
其后吴三桂率兵大败李自成,清定北京后,同年四月,吴三桂的称号便是为世人熟知的平西王。康熙元年,吴三桂在镇守云南过程中大获全胜,被晋封为平西亲王,并成三藩之一。渐渐成为康熙帝的心腹大患,遂下令撤藩。自然而然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吴三桂的野心日益显现,自称周王,统领大军,实力可见一斑。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的称号已经是大周皇帝,虽然命数已尽,但在有生之年终是达到人生顶峰,做了五个月的皇帝。
袁崇焕吴三桂之间的关系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时期辽东人,祖籍位于江南高邮,其父吴襄任职锦州总兵。明朝崇祯年间吴三桂手握重兵,任职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吴三桂其人在武术上极有天赋,崇祯皇帝初登基时,开科取士,吴三桂为当届武状元,后来秉承父业,任职都督指挥。
吴三桂剧照
在其青年时期,吴三桂在将领袁崇焕部下领命,当时的袁崇焕可谓是名声在外、风头正劲,镇守山海关时期,关外女真族不敢肆意骚扰边关,对其闻风丧胆,袁崇焕虽是文官出身,但对治兵之道极为在行,军中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军纪军规也极为严谨,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吴三桂对其久仰大名,在其部下领命更是敬佩其为人,然而袁崇焕最后的下场,另吴三桂对朝廷心寒至极,这也是影响之后吴三桂选择背弃明王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崇焕无疑是一名英雄将领,当之无愧的明朝长城,却深陷奸佞构害,另崇祯皇帝忌惮其声明,冤杀忠臣,叛其凌迟处死。自古君王最为忌惮的就是功高盖主之臣,袁崇焕战功显赫、受百姓爱戴,成为了这位极富疑心病的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后一代将领,不仅冤死,还背负着恶名,如此悲惨下场看在吴三桂眼里,也难怪他最后不忌讳乱臣贼子的骂名,也执意保全十万将领性命,投降清兵,如此不讲情理,不分黑白的朝廷,他怎甘心做起殉葬品呢?
历史上吴三桂是在哪里称帝的
吴三桂称帝像是小孩在玩过家家,自古成王败寇,建国称帝之人必定在其势力顶峰之时,拥有宽广的领土,兵力财力鼎盛,才会顺应民意,建立政权,而吴三桂恰恰是在其势力急转而下之下,勉强称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随性而为。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的割据势力日渐衰退,政治与军事实力也日益恶化,吴军统领吴三桂也已迈入晚年,时年六十七岁,起兵反清的第五个年头,起兵之初,吴三桂统领十几万将士,兵马强健,铁骑如云,反清计划指日可待;而如今却平添了一头白发,为反清大业日夜操劳,到时的踌躇满志早已消耗殆尽,清王朝竟然能如此之快的站稳根基是在吴三桂的意料之外的,如今的时局更是不在他的把控之内,接连不断的战败、逃兵、背叛始料不及,他眼眸中的那份自信不知是被岁月抹去了还是被挫败感抹去的。
当时吴三桂的心腹党羽仍为死忠之士,为消减统领心中的落寞,可以隐瞒实际情况,曲意奉承。为圆其统一大业的心愿,遂进谏登基皇位,以安抚军民之心你,鼓舞士气。一开始,吴三桂并无心考虑登基之事,但经不住其左右的反复进谏,又无奈已是暮年,在不称帝,恐怕这五年的混战割据最终化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同年三月,吴三桂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虽然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这场荒诞的登基大典,并未让吴军有多大起色,吴三桂对反清大业也不再抱有希望,晚年疾病缠身,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吴三桂有几个儿子
历史上对吴三桂的子嗣并无详细记载,有明确资料的只有吴应熊与吴应麒,其余幼子皆未成年,便丧命于政治斗争中,不是为李自成所杀害便是后来三藩之乱平定中丧命。
吴启华墓址
长子吴应熊我们大都熟知,但关于次子吴应麒的资料记载有所出入,原因是吴应麒在吴三桂去世后,隐姓埋名,史料上未有明确的记载。
吴三桂次子吴应麒在隐世前,跟随其父出入战场,转战贵州、广西、湖南一带,立下不少战功,也属明末时期知名人物。但在其侄子吴世璠继承爵位镇守云南之后,《东华录》等史籍上就再也搜寻不到关于吴应麒的相关踪迹,而且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吴氏家族一脉诛杀,吴应麒如此重要人物竟成为了漏网之鱼,不难推测其隐姓埋名,隐于江湖了。
世人不禁推测,吴应麒是否化名为吴启华,吴启华此人避世来到龙鳌里隐居的时间恰巧与吴应麒失踪的时间吻合,而且吴启华的儿子取名为吴仕杰、吴仕龙,这与吴三桂的孙辈名字“世”字辈同应,中国古代对于香火继承极为看重,即使隐姓埋名也会取音同形似的字来代替,这样看来猜测吴启华就是吴应麒的推测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吴氏一族在三藩之乱后落败,为免遭灭门惨祸,遂独留吴应麒一脉继承香火,吴应麒遂改名吴启华,隐世于龙鳌里,在其墓碑上至今可以考察到相关证据,其碑联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与此下衍百年箕袭”,这也算是验证吴启华即位吴三桂后代的有力物证了。
本文作者:历史有点意思(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