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成为富豪,矢志不渝效忠溥仪野史趣闻

2018-09-05 14:30:16

张勋

1917年6月,长江巡阅使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但复辟之举一出即引起举国哗然,全国各地更是一致声讨张勋。段祺瑞便在天津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起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将张勋击败,只做了12天皇帝的溥仪只得再次宣布退位,张勋仓皇逃到荷兰使馆躲避。虽然复辟帝制的行动最终失败,但张勋并没有从此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反而大兴实业成为了名重一时的大富豪。

张勋,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领10营5000“辫子军”进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等拥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张勋入京前,交代副督军张文生:进京复辟之后,张勋若在电报中发来暗号“速运四十盆花来京”,张文生就立刻调四十个营的兵力(两万人)入京。但等到段祺瑞在马厂誓师讨逆攻打张勋之时,这时候张勋着急了,急忙给张文生发电:速运四十盆花来京”。张文生也真实在,看清了张勋的处境,立刻从徐州弄了四十盆花,连夜派人坐火车送去北京。张勋接到四十盆花后,气的大骂道:“没想到这个混蛋也来抽我的梯子”!光杆儿司令张勋只得仓皇逃到荷兰使馆躲藏起来。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因为张勋手中有和他们往来赞成复辟的电文,并威胁如果再继续通缉,就将这件丑闻揭露出来。),对洪宪衲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重获自由后的张勋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的寓所里。

讨逆军攻打紫禁城

离开了政界的张勋很快把目光用到了投资实业上来,他做起生意来称得上是一把好手。张勋独资或投资经营的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企业有70多家。他家的佣人不下百余,花匠、木匠、厨子、司机、丫鬟、仆人等分门别类,一应俱全,门口还有英租界工部局派来的警察站岗。有人估计,张勋的动产、不动产加起来达五六千万元之多,成为了当时名重一时的大富豪。张勋有一妻十妾,其妻曹琴,曾为张勋守贫10年,被光绪帝皇后隆裕封为一品夫人。张勋的姨太太们给他生了九子五女,大约半数早夭。活下来的长大成人后,有多位与民初人物的子女结亲。长子梦潮是张作霖的女婿(娶了张作霖的第四女);五子梦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靳云鹏的女婿;七子梦津娶了南昌洋油大王赵干卿的女儿;长女梦缃嫁给了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潘复的儿子;五女梦朝嫁给江西督军陈光远的儿子。

张勋的家乡观念极强,这在当时是广为人知的。据说他在发迹后,惦念家乡父老,凡老家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缺啥少啥,只要开口,张勋包管。民国时期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人士,张勋个个给奖学金;至于奉新县的大学生,吃穿用一切花费全由张勋包下。他捐款在北京建立会馆,资助在京的江西籍学生和贫苦人士,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举世闻名的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都曾得到过资助,他还让人把老家的1500亩良田全部种上粮食,另外再开两个当铺,得到的收入除去人员开支外全部用来救济当地灾民和孤儿寡妇。

张勋别墅

张勋有一个沉醉多年的爱好,这便是京剧,而且他也算得上发烧级的票友。1922年,复辟失败已五年的张勋在家开堂会庆寿七十,一些戏苑名角如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八十多岁的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的带领下,前来天津的张家花园给张勋祝寿,这也成为当时梨园一场空前的盛会。在张勋的面前,这些名角儿当然都很卖力,获得的报酬也相当优厚。特别是孙菊仙,张勋是他的老戏迷,这次给出的报酬高达六百大洋,把孙菊仙感动得老泪长流,说:“懂戏者,张大帅也!知音者,张大帅也!”在张勋死后,孙菊仙甚至哭倒在地,说:“黄钟大吕,恐自绝响!”

末代皇帝溥仪

1920年5月,张作霖向徐世昌提出恢复张勋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之职,被张勋拒绝。后来,徐世昌甚至还请他出任全国林业督办,他依然无动于衷。他在天津的松寿里闲居,一日,有一位客人劝他要识时务,该剪掉辫子了。张勋手捏辫梢学着杨小楼京剧念白:“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离世,终年69岁。死时遗言一、死后决不允许剪辫入棺;二、将大部分遗产留给逊清小朝廷(即溥仪)以为复辟之用,妻妾每人分得1万元,子女每人2万元;三、死后归葬家乡故土。溥仪得知张勋离世后,赏给陀罗尼经被,追赠太保衔、赐谥“忠武”。政界名人和文化名流纷纷致电哀挽,祭文、哀诗和挽联不计其数,或敌或友,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几乎都对其孤忠大加赞美,张勋灵柩经过几番周折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无数赣籍百姓自发相送,成为当年在江西地方上最为轰动的大事之一。

本文作者:历史人物志(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