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银杏树有什么故事?野史趣闻

2018-09-05 13:30:38

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葬于京西妙高峰脚下,俗称“七王坟”,现在属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

《帝京景物略》载:“小峰屏簇,一尊峰入空际者,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寺有双泉,鸣于左右,寺门内甃为方塘,殿倚石,石根两泉源出:西泉,出经茶灶,绕中溜;东泉,出经饭灶,绕外垣;汇于方塘,所谓香水已。金章宗设六院游览,此其一院。草际断碑,‘香水院’三字存焉。塘之红莲花,相传已久,而偃松阴数亩,久过之。二银杏,大数十围,久又过之......”

七王坟最早称作“香水寺”,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唐代改称“法云寺”,金章宗完颜璟时期又赐名“香水院”。同治八年(1869),醇亲王奕譞在此修建陵墓,慈禧拨银五万两,历时五年多光景,园寝初步建成。光绪十六年(1891年1月)醇亲王病故,两年后葬进妙高峰,奕譞系道光帝旻宁第七子,同治三年(1864)加封亲王衔,故至今仍然呼“七王坟”。

醇亲王陵墓风水极好。坐西朝东,两泉环绕,松涛悦耳。步上一百二十三级石阶后,迎面便是黄琉璃瓦券门碑楼,赑屃驮负着高大光洁的石碑,碑文由光绪撰文镶刻着汉、满两种文字为其父歌功颂德的“御书”。

所谓“慈禧砍银杏树”的传说梗概

传说墓南侧围墙外有两株高大的银杏树,其中一株被权力熏心的慈禧太后锯倒。“百日维新”失败以后,光绪与慈禧已成了水火不容之势。据传有人(有说是小李子)向慈禧面喻:言银杏又称白果,白果树覆盖着王爷的墓,恰巧是个“皇”字。权势膨胀的慈禧柳眉倒竖,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这个传说年份早于“百日维新”发生的1898年)四月“懿旨锯去”。锯时树干流血,伐者产生恐惧。慈禧亲自查看,后来方知数十条蛇盘踞树穴之内。又传慈禧舞剑助阵、围席撒尿等。树倒后,隔年春又长出数条新条,慈禧太后闻之大怒,下旨将树墩连根刨断,由数匹马拉出坑外,再用白灰填于坑内,真所谓断子绝孙之举。

“慈禧砍树”传说的诸多来源

1.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戊戌)政变之后,西太后对醇王府猜忌颇深。这种猜忌可以从砍伐白果树的故事看出来。在我祖父园寝上有棵白果树,长得非常高大。不知是谁在太后面前说起醇王府出了个皇帝就是由于醇王坟地的风水好,有这棵白果树,“白”和“王”连起来,不就是个“皇”字吗?慈禧听了,立即叫人到妙高峰把白果树砍了。这时我的第一祖母、慈禧的妹妹已经故去了,我的亲祖母刘佳氏为这件事简直吓得要死。

2.《溥杰自传》里也有谈及,然而慈禧伐树的时间却向后推移了,推移到了溥仪当上小皇帝之后。熟悉清史的朋友们都会疑惑:慈禧派人将溥仪接进宫,第三天她就死了。这三天的时间里她生命垂危,还有心思派人去伐树?

3.野史《德宗遗事》中对此事的“记载”可谓绘声绘色,说“太后亲执斧先砍三下,始令诸人伐之”,光绪皇帝听说,先是号啕大哭,后是“绕墓三匝,顿足拭泪”。时间是光绪二十二年。读者朋友发现了吧,这个传说的发生时间有光绪22、23、24、34四种说法了。不过还没完,下面还有别的说法。

4.另据许指言著《十叶野闻》中“记载”,伐树时间是在醇王奕譞在世时,所伐之树不是银杏,而是古柏;树之所在也不是妙高峰园寝,而是在醇王府内。其中细节更奇:树倒之后,“中有飞蛇数十头,腾跃而出,其一头落太后前,太后大惊,几仆于座”!此书文字很美,然而作者自云:所记之事,皆采自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不足为凭。

5.《翁同龢日记》说,慈禧伐树的事情发生在光绪二十三年:“园寝有银杏一株,金元时物,似前月(笔者按:此条记于五月初七日)廿三事,懿旨锯去,使明堂展开。大七尺半,群蛇所窟。”从行文看,翁同龢此事也是听说的。按照翁同龢日记所说,慈禧命人伐树,不是为了破坏风水,而是为了“展开明堂”使风水更好......

那棵树还在么?

醇亲王园寝之外,真的有株高大的银杏树,属于登记在册、受国家保护的一级古树。有人非要说这棵银杏树,便是当时从伐树穴坑内滋长出来的。此说不妥,根据树围判断树龄,应属金代所植。

本文作者:邓海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