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上反腐最坚决的皇帝 最终劳累致死 被百姓视为皇帝楷模野史趣闻

2018-09-01 22:00:31

后周是个处境尴尬的朝代(公元951年至960年),中华大地处在唐宋交替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十国还在,而且还多了三个外敌:一,沙陀人的北汉,割据河东,以太原为中心。二,契丹人的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以幽州为中心。三,党项人,他们威胁着西北。这些外夷各个凶猛彪悍,而且都虎视中原。

此时的中原地区民生凋零,常年的战乱导致各种割据势力林立,各国官员腐化堕落,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大背景下,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登基。柴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侄子兼义子的身份登基的皇帝。柴荣接手的后周也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权,问题多的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整治。

柴荣的经历很复杂。出生于大户人家,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青年时期不得不出门经商,以卖茶叶为生。在乱世中走南闯北的风险是很大的。于是柴荣就放弃了经商,跟着自己的姑父郭威(后周太祖)混。当时郭威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柴荣沾郭威的光,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所以柴荣相当于弃商从戎了。

柴荣曾经走南闯北,当官也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所以柴荣的视野和其他贵族不一样,他了解社会,知道百姓疾苦,对社会病根所在很清楚。

郭威当了皇帝后,任命柴荣为开封府尹。因为郭威没有儿子,所以临终传位于柴荣。柴荣登基后,遵循“从易者始”的原则对国家进行全面整顿。

整顿吏治成为柴荣登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官员们都拉帮结派,官官相护,所以柴荣反腐的方法是官员连坐。如果一位官员贪污了,举荐这位贪官当官的大臣也受到连累。这样就形成了上级官员监督下级官员的良性循环。一度连科举制都废除了,因为当时的科举制早已被彻底圈子化了,寒门子弟没有靠山根本就当不了官,所以也就别在演戏了,官员们就直接推荐自己人当官。反正你举荐的官员贪污了你也得杀头。这个制度很奏效,当时所有位高权重的大臣举荐自己门生当官都很慎重,生怕连坐到自己。

在当时那个乱世,后周的反腐制度让天下人心初定,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人人拍手称赞。可是在朝堂之上,官员们人人自危。柴荣的聪明是把帝王的顺者昌逆者亡建立在反腐的高度,把党同伐异转化成社会政务。柴荣这一系列的高招被后世的帝王们学会了,帝王们知道了怎么对付大臣。经过宋朝的摸索,到了明朝,皇帝们把这些手段运用的炉火纯青。

柴荣的这套反腐手段让官员们苦不堪言,所以官员们也做出了反击。自古以来,官员对帝王的反击方式只有两种:一,造反;二,消极怠工。

造反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柴荣站在反腐的高度打击官员们,官员们根本就没有反驳的资本。而且老百姓不支持贪官,所有的社会正义都在柴荣这一边。

于是就只能消极怠工。表面上官员们只是想自保:做事就容易犯错,还不如不做。实际上官员们心里全是对柴荣的不满:你挡了我的财路,我就不给你出力。

官员们因贪污连坐杀了几批后,剩下的都开始消极怠工。这也是柴荣英年早逝的根本原因,累死的。这么大的天下只凭一己之力,不累死才怪。

大规模高强度的反腐还导致了大量的官位空缺。于是柴荣不得不启用大批的军官担任地方官(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柴荣铁了心要挑战中国的官吏阶层,不怕被颠覆,不怕被累死,甚至不怕留下千古骂名。但长远来看,柴荣建立军政府的做法是给后人留下隐患的。因为后周最终就是被柴荣信任的这些军人颠覆的。

柴荣的铁腕反腐在历史上留下了极高好评,冲仔本人也是很尊敬柴荣的。史书上給于柴荣的最高评价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书中对柴荣的评价是:“仁,不爱其身,爱其民,恢弘大度。”这可是个不得了的评价,除了柴荣之外,没有第二位帝王能在史书上留下“仁”字。孔子周游列国耗尽一生,也没找到可以称之为“仁”的国君。

只可惜,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只活到39岁,在位仅6年。柴荣死后,皇位传给了四岁的儿子柴宗训,一年后赵匡胤陈桥兵变,中国进入大宋时代......。

后世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反腐皇帝。柴荣的后人被很多文学作品作为人物原型。例如《杨家将》中杨六郎的妻子柴郡主;《水浒传》中柴进大官人等。从侧面映射出后世文人对柴荣的追思,也算是对这位明君的文学安慰吧!

我是冲仔学历史,一个初级历史爱好者。有不同建议欢迎评论区交流,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本文作者:冲仔学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