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淮北)名字的由来及当地的美食文化野史趣闻

2018-09-01 22:00:21

在安徽省北部有着一个城市叫“淮北”,而在古时称为“相城”,相城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那个时期,洪水泛滥,舜让大禹治理水患,在当时有个叫契的人,在治水期间有着独特的功劳,被当时的帝王封为司徒,主要管理民事教化,居住在商即现在的河南商丘,赐姓“子”。在夏朝初,商部落是夏朝统治集团中最重要的方国之一,契的孙子叫相土,是商部落的第三任首领。相土,据说他改进了重要的交通工具乘马,用四匹马拉着的车辆,这在那个时期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相土还带着部落不断的扩展疆土,在诗经中就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载”的文字,记录先人的成就。作为夏朝重要的方国,相土辅佐夏朝的帝王壮大了势力,还帮助夏朝第五任帝王的儿子少康重新得到王位,在史记中记载“相土佐夏,功著于商”,“相城”的得名,与夏朝的第五任帝王和商部落当时的首领相土有关,他们在扩展疆土的时候,把曾经驻扎过的地方叫做“相邑”,作为临时都城,而在古老的相山,就有了相城,并且流传至今。

说了相城(淮北)的由来,再来看看此地的美食文化,在淮北有一种面食在当地被叫做“懒汉汤”,外地人称“双堆面鱼”因为这种面食像鱼而被这样称呼,而之所以叫“懒汉汤”是因为在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开始之前,刘邓大军来到双堆,一连长走散了,在双堆因为想讨口饭吃找到当地的百姓,而卧床在家的男人,因为自己生病已久,自己的妻子外出为自己求药也已很久没有回来了,家里也没钱,更没啥可以招待连长的,找来找去也只剩搬完面粉,而这位男主人也不会做饭,只能将面粉打成面糊,一点点加到开水里,放了点菜叶、盐就直接让军人吃了,哪知军人直接吃了两大碗,然后军人直说好吃,然后又问不会做饭都能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男主人却说:“自己一个人在家,不会做菜,就只能做点这种最简单的懒汉汤了。”军人随即拿出两块银元交给男主,这两夫妻把这当做成本开启了“懒汉汤”的小吃摊,后来声名远播,做成了大面馆,在如今更成了很多人必点的食物。

在淮北濉溪也有一种独特的美食,临涣酱包瓜,说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光绪年间,便由南京父子潘孝武在临涣集开的“园昌斋”制作的一种酱菜,这种酱菜以香、脆、嫩而闻名,更在清末时期有人题诗“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这种美食受到当地甚至各地人们的喜爱。

今天的淮北文化就说到这里,我是说文解化,喜欢就关注我哦,我会不断更新的。

本文作者:说文解化(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